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那些原本是廢話的常識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葉克飛,編輯:二蛋,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又到一年一度填報志愿時間。有人說,今年高考可能是近年來存在感最低的一屆。之所以有此說法,一來是因為這屆高三學生的高中生活實在支離破碎,二來大學生就業難更讓人們關注,甚至有一些人認為考成什么樣其實都區別不大。
畢竟,許多博士扎堆報考四五線城市甚至小縣城的公務員或事業編制卻仍求而不得,是擺在眼前的事實。這個思維看起來當然是短視的,但也確實基于現實的困境。
選專業并非人生的決定性因素,因為不少人這輩子其實都未曾從事過自己所學的專業工作,反而在其他領域得到了發揮機會。但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選專業確實很重要,關乎就業乃至人生。即使是畢業后未從事本專業工作,專業知識和思維仍然會以各種方式跨行業發揮作用,這一點在許多行業都已被證明。
也正因此,大家多年下來都總結了許多經驗,其中不乏血的教訓。這些經驗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以前吃香的如今可能是災難,以前冷門的如今可能是贏家。
什么是持久的競爭力
比如“家里沒礦別讀文科”,這是因為文科的就業范圍相對狹窄,而且以如今的教育狀況,大多數文科專業都讓人有“學不到真正知識”的感覺。尤其是哲學等專業受現行教育模式的影響最大,成為重災區。
近期關于博士扎堆考縣城編制的報道中,不少例子就出自這類學科。同樣在現行教育模式下學不到真正知識的中文,其優勢一直在于考公需求,但在僧多粥少的狀態下,大多數中文專業畢業生也缺乏考公之外的職場競爭力。
當然,這里不是說哲學和中文這種專業沒有用——我反而最討厭以“有用無用”來衡量知識的論調。這些文科的基礎學科,最大問題在于與真正的學科知識體系脫節,恰恰缺少了最不該缺的邏輯和審美教育。
老實說,見到出身農村、毫無背景、依靠全家供養,一直讀到985和211高校哲學博士,卻連一個縣城事業編制都無緣的案例,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稍有社會經驗的人都知道,“高考改變命運”的概率一直在降低,但全國許多地方出現博士扎堆報考街道辦的情況,肯定意味著從教育到就業,都出了大問題,而這些寒窗苦讀多年、最終仍然舉步維艱的年輕人,正是時代的代價。
所以,“家里沒礦別讀文科”這個說法,本質是勸誡那些沒有其他出路,完全寄望于高考改變命運的孩子,盡量選擇一個能有一技之長的實用型專業。要不然的話,還不如去學個電工。
這不是笑話,也不是氣話。一個二十七八歲甚至可能更晚才走出校門的博士,去考一個小縣城的編制,職場前景當然有,但在毫無背景又在學校里呆了太久的狀態下,這個幾率不會比一個本科生高。相比家庭為其學業長期和巨大的付出,這個性價比其實很低,起碼遠遠低于自己的學長們。而且,無論專業還是擇業,他們抵御風險的能力都有限。
相比之下,電工看起來辛苦,也不穩定,但只要勤快,依靠一技之長,抵御經濟風險的能力反而高于這樣的博士。
很多人會說,就算有經濟風險,那也是暫時的,體制內的旱澇保收,即使是小縣城,又怎么會是一個電工可以相比的?就算近來盛傳體制內降薪,那也比一般打工人強多了對不對?
眼下來看當然如此,但我所關注的點是“持久的競爭力”。
體制內的上升空間和路徑都是很清晰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人終其職場生涯,也始終離不開基層。旱澇保收、社會地位和各種保障也是客觀事實,但除此之外呢?
這個世界的變化實在太快了。工業革命之前的人類,不需要學習也能生活,大多數人一輩子都是文盲。工業革命后,教育快速普及,知識成為力量之源。幾十年前,人們會認為畢業后的各種進修是必須的,因為學校里學到的知識遠遠不能應付時代的變化。
現在呢?現在不僅僅是學校的知識遠遠不夠,還需要一個人每天都沉浸在學習中。因為只要停頓一段時間,就會與社會脫節,這種學習也遠遠超越了學校和專業范疇。別的不說,你要是不會用智能手機,就寸步難行。
不要幻想“一輩子的穩定”
赫拉利曾寫道,在21世紀,“穩定”會是人類無福消受的奢侈品。如果還想死守著穩定的身份、工作或世界觀,世界只會迅速飛過,將你遠遠拋在后面。
你當然可以認為赫拉利的觀點是嘩眾取寵,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人類文明的演進過程中,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相繼成為人類就業市場的主要部門。在古代,絕大多數人屬于農業領域,工業革命期間,大部分人進入工業領域,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走向服務業。近幾十年,工業領域的就業者又逐步流向服務業。可是,如果算法在教育、醫療和設計等領域都比人類更在行時,人類該做什么呢?
這幾年來,許多行業的消亡趨勢已經顯現,比如超市收銀員,比如高速公路收費站人員……以技術的進步趨勢,行業消亡速度只會更快。
也有一些行業注定不會消亡,但門檻大大提高。比如銀行系統,985和211的金融專業畢業生,進銀行仍有前途,但其他學校畢業的往往要做柜臺,甚至一直做柜臺。未來被拋棄的那部分人,肯定不是前者,而是后者。最吃香的財會專業,大多數基礎工作終究會由機器完成,人類只需要提供審核者和分析者,而這部分人自然來自原本的行業精英層……
說回體制內。體制內能不能學到東西?當然能。很多過來人會列舉出無數好處:執行力、觀察力、宏觀思考的能力、管理能力、協調能力……我不否認這一切的存在。按照中國社會對“成熟”的判斷標準,一個人在體制內呆過,“看起來就不一樣,感覺成熟得多”的幾率會比其他行當更高。
可是,如果用中國人最喜歡的“凡事都有好有壞”的兩分法思維來看呢?
宏觀思考能力當然是個好東西,但前提是真正的宏觀和思考。而且,宏觀是由無數微觀所組成,將個體命運置于所謂“大局”之下,并不等于宏觀。現實中,許多人其實與真正的社會完全脫節。我就見過不止一次,說到民間疾苦,一些春風得意的體制內人員覺得那些都是網絡夸大之詞,或是將自己身處的長三角、珠三角等同于整個中國。這種“何不食肉糜”和“一葉障目”的思維,配上夸夸其談講大局的調調,多少是個災難。
執行力當然是個好東西,但現實中有無數例子說明冰冷的執行力有多么可怕,這幾年大家見得多了,這里不贅述。
至于協調能力,就是與人相處的能力。這一點當然很重要,中國作為一個典型的人情社會,對人際關系的考量始終大于專業能力,會不會“做人”,直接影響著職場前景。但為什么人們都在向往人際關系相對簡單的社會?因為這事兒很累,而且往往會導致人情大于原則與是非。
工作上是這樣,生活中也如此,你是喜歡一個大家都不侵犯他人私隱、不干涉他人生活的社會,還是喜歡一個七大姑八大姨天天問你工資多少、啥時候結婚生孩子的社會?既然那么多人都希望從人情意識過重的落后地區遷往長三角、珠三角這種人情相對較淡的地方生活,那么同樣道理,人們也希望在一個相對單純的環境里工作。
前些年對外企的贊賞,對新生行業的寄予厚望,對硅谷企業的開放休閑辦公模式的推崇,都是這種心態的體現。當然,新生行業并沒有擺脫中國人情社會的桎梏,則是后來的事實。
體制內是一個層級更分明、也更講究“協調能力”的小社會,它確實能鍛煉人,但也讓人每天都忙于應付這一切。“做任何一件事、說任何一句話都要想到方方面面”,屬于那種“看起來很厲害”的屠龍之技。它確實是一種能力,但也是一種壓力,它能給職場生涯加分,但也多少戕害了人的天性,讓人變得壓抑,它是工作中必須要注意的事情,但也牽扯了無數的時間與精力……
說實話,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拋開穩定性和福利保障,體制內工作的職業成就感并不高。一個基層人員每天要應付的機械式工作和關系處理,帶來的是相當大的精神壓抑。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這些相對較虛的能力之外,你還學到了什么真正的技能呢?
職場競爭力和人的競爭力其實是兩回事,職場競爭力往往有平臺的加成。比如同為記者,一個地市報記者即使能力再強,跳槽的出路選擇和起點,也可能遠遠比不上一個國內主流媒體的三流記者,這是后者的平臺所決定的。在我們衡量職場競爭力時,體制內之所以備受青睞,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其穩定性與中國人固有觀念里的社會地位。即使離開體制內,原有關系也是一種加成。
但衡量人的競爭力,就要剝除這些平臺與關系,單純看個人所具備的技能。在這種狀態下,一個科長真的未必比得上一個電工。而且電工的空間甚至看起來還更廣闊,移民界就有個不算夸張的說法:電工出去都不是藍領,而是金領。
不管你想不想進入體制內,都不應該把眼下的職場狀況直接代入未來。如果把人生規劃拉長到未來幾十年,“有沒有技能”可能比“眼下是否穩定更重要”,因為你不能寄望于一份工作干四十年。
經濟當然有高峰低谷,但你覺得自己真能等嗎?
有人肯定會說:不要危言聳聽,經濟的波動是正常的,有高峰就有低谷,極端狀態不可能延續。
經濟的波動性當然是一個常識,但很多中國人最大的思維問題,就在于對常識只有一知半解,然后拿來濫用。他們并不明白: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全球化,經濟危機的恢復期會越來越長。
在古代世界,經濟危機的出現多半是因為統治者失德,橫征暴斂導致民不聊生。但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很簡單,休養生息,給百姓一條活路就行。也正因此,歷代王朝的開端往往是個小陽春,因為經歷過亂世之后,只要休養生息,經濟就會出現改觀。
人類進入現代文明之后,經濟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聯動性都大大加強,蝴蝶效應越來越普遍,因此經濟下行的后果也越來越嚴重,往往帶來大規模的失業潮和社會動蕩,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就是典型例子。
同時,經濟恢復的時間也越來越久,比如1997年到19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很多負資產人士到現在還沒能翻身。至于錯過一段發展期導致徹底跟不上時代步伐的例子,在全球更是有無數例子。上世紀90年代初的冷戰結束,是世界歷史上極其罕見的發展契機,大多數國家都因此而受益至今,但它肯定不是一種常態。畢竟柏林墻的倒塌,即使是歷史的必然,但在時間上來說完全是個意外。
現代人必須認清一個趨勢:經濟越發展、科技越發達、生活越便利、全球化程度越高,那么風險出現后的傷害就越大,經濟恢復的時間就越久。也就是說,經濟波動的高峰低谷大趨勢不會改變,但經濟一旦下行,爬回去的時間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得越來越久。
因此,那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說法,很容易將人拉進坑里——你當然可以坐視經濟的高低起落,反正遲早能恢復過來,這是趨勢上的真實,但問題是你能不能等到那一天。即使你能等到那一天,假設這個時間是三十年呢?你的人生有多少個三十年?
學門手藝吧,那種不管經濟好壞都能有口飯吃的手藝,它比眼下的穩定、虛幻的社會地位都重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那些原本是廢話的常識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葉克飛,編輯:二蛋






川公網安備510124020010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