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丸都山
頭圖 | 視覺中國
在喬布斯逝去后,恐怕沒人比 Jony Ive 對蘋果的影響力更大。
按照 Tripp Mickle 在《After Apple》一書中的說法,"蘋果公司對 Jony Ive 身價評估后得出結論是,他的離開足以讓公司股價蒸發 10%。因此在 2019 年,當 Jony Ive 提出離職時,蘋果仍為他保留了顧問的身份。"
這則傳聞是否屬實暫且不論,但 Jony Ive 與蘋果公司之間長達 30 年的合作,似乎真的已經走到了盡頭。7 月 13 日,據外媒報道,蘋果公司正式同意結束與 Jony Ive 的合作。
三年前,當 Jony Ive 卸任蘋果首席設計官一職時,蘋果曾為他創建的設計公司 "LoveFrom" 提供了一份長期合作合同。此后,Jony Ive 繼續以顧問的身份參加了 iPhone、iMac、Apple Watch,以及蘋果 XR 項目的設計工作。
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稱,對于庫克為 Jony Ive 提供的高達 1 億美元的合同,蘋果管理層近年來頗有微詞。另一邊,Jony Ive 也對蘋果限制他自由接待客戶而不滿。
25 年前,當 Jony Ive 向喬布斯提出使用成本超出三倍的半透明塑料作為 iMac 的外殼時,喬布斯力排眾議采用了這個方案,二人自此奠定了蘋果 " 設計優先 " 的傳統。但隨著 Daniel Coster、Christopher Stringe、Imran Chaudhri 這些喬布斯時代耳熟能詳的設計師先后離開,蘋果這一傳統也失去了根基。

第一臺 iMac,圖片來源:Creative BLOQ
而伴隨 Jony Ive 的離去,曾經那個 " 天馬行空 " 的時代似乎也被畫上了句號。
天才之間的碰撞
"Jony,你得明白,我們有不同集中精力的方式,其中一種就是要經常說不。" 在喬布斯與 Jony Ive 初次見面時,喬布斯批評后者效率極其低下,Jony 后來在自傳中表示," 當時我的實際情況要比喬布斯說得還要糟。"
自 1992 年加入蘋果公司后,Jony Ive 的頂頭上司換了三任。John Sculley 驅逐喬布斯后在 "Wintel" 聯盟的夾擊下敗陣,蘋果在個人 PC 市占率一度下滑至 4%。繼任者 Michael Spindler 直接讓蘋果成為 " 沒有收購價值的公司 "。再下一任 CEO Gil Amelio 曾被喬布斯視為 " 公司最努力的人 ",但還是沒能挽救蘋果的頹勢。
三者的共同點在于,他們對設計沒有一點興趣。倍感失望的 Jony Ive 也無心工作,萌生了出走的想法。但幾乎在 Jony Ive 提出離職的同一時間,1997 年 7 月,喬布斯回歸重新執掌蘋果,在翻看了 Jony Ive 的設計手稿后,喬布斯竭力挽留了這名奠定蘋果日后設計風格的設計師。
不同于喬布斯與沃茲尼亞克之間的性格迥異,Jony Ive 與前者可謂一見如故,二人都患有閱讀障礙癥,同時對工業設計都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
在 1998 年 5 月的新品發布會上,第一代 iMac 橫空出世,這臺采用藍色半透明外殼的電腦在發布當年就獲得了 80 萬臺的銷量,它的設計草圖正是由 Jony Ive 所完成。
在 iMac 大獲成功的第二年,Jony Ive 又為 iMac 設計了一系列糖果色,也就是曾經蘋果彩虹 LOGO 上的顏色。

也許有人會說,一個換殼的設計也值得拿出來說嗎?這是同年 IBM 發布的 PC 300 系列:

可以說,如果沒有 Jony Ive 遠超同時代的設計,喬布斯帶領蘋果起死回生的故事可能仍會上演,但一定不會那么快。
此后,Jony Ive 參加了幾乎所有蘋果硬件產品的設計工作,并且在蘋果的每件產品上留下了屬于個人風格的烙印——從 iPod 的主色調到 Macbook 上的一體成型金屬設計,再到 iPhone 上的圓角設計。
有人將 Jony Ive 稱之為 " 極簡主義者 ",但他本人并不認同這一稱呼," 我們工作的各種努力不是極簡主義能概括的。"Jony Ive 曾在接受采訪時說道,創造一件純粹,樸素和簡單的產品要花費很長的時間,長到不可思議。
Jony Ive 曾遠赴日本北部,觀摩當地匠人如何打磨金屬,并以此為靈感設計了 Powerbook 的第一款金屬外殼,也曾親赴曼哈頓,去考察那里第一家蘋果商店的大理石及玻璃用料是否合規。
在這一過程中,喬布斯給了 Jony Ive 極高的權限,幾乎公司內部的所有部門都要為設計團隊讓步。" 不要讓設計師們失望 " 成為這一時期開發團隊的潛規則。
也是在這一時期,蘋果完成了從 " 改良派 " 到 " 革命派 " 的蛻變,即不再執著于熟悉領域內的修修改改,轉而追求 " 激進性 " 的轉變,比如直接取消掉 Macbook 的光驅,盡管當時受到行業內的廣泛批判,但今時今日,已經沒有人會再糾結于筆記本電腦上有沒有光驅這個問題。
在 2017 年的一次訪談中,Jony Ive 對蘋果的設計理念進行了總結," 不計代價地調整習以為常的功能,這種道路注定失敗。"

圖片來源:Ars Technical
你很難評價這種理念是對是錯,因為如果把這個公式套用在行業內的其他公司上,都是幼稚甚至是可笑的,但對于蘋果而言,這種根植于基因的創新理念,的確讓蘋果改變了過去業內奉為圭臬的商業邏輯。
" 在我經歷的幾任 CEO 中,他們都是關注如何讓公司扭虧為盈,但最后無一例外以失敗而告終。當史蒂夫回來后,他關注的不是賺錢,而是打造偉大的產品,這雖然不能立竿見影,但卻成就了今天的蘋果。" 在接受《紐約客》主編 David Remnick 的采訪時,Jony Ive 這樣概括喬布斯對蘋果的影響。
這也解釋了在喬布斯時代,設計師團隊往往能夠獲得最高優先級的原因。不過,這樣的行事風格或許只適用于喬布斯時代。
因為無論 Jony Ive 拿出如何不切實際的設計方案,喬布斯總是能夠在其中挑選出最優解,并運用自身對于管理和營銷的理解,讓 Jony Ive 的設計成為改變世界的產品。
BBC 曾把 Jony Ive 譽為 " 蘋果最后的騎士 ",這里 BBC 用了一個雙關語,因為在 2012 年,Jony Ive 于英格蘭被授予騎士爵位(kinght commander)。
但一名騎士陷陣沖鋒的前提是,他需要收到來自領主的召喚。
蘋果還需要 Jony Ive 嗎?
"10 年前的那天殘酷、令人心碎,我的記憶零散又隨機。我不記得自己是怎樣開車去他家的。我只記得十月的天空很朦朧,我的鞋子很緊。" 在喬布斯逝世 10 年后,Jony Ive 在《WSJ》寫下了這樣的悼詞。
在喬布斯去世后,繼任者庫克給了 Jony Ive 很高的尊重,授予他 " 首席設計官 " 這一業內較為罕見的職位,并且將設計師團隊拓展至百人規模,全部交由 Jony Ive 管理。
庫克對 Jony Ive 的信任絕不是 " 表面工作 ",在原本負責 iOS 的 Scott Forstall 突然離職后,他的位置被 Jony Ive 接管,Jony Ive 成為繼喬布斯后,唯一一個同時負責軟件 + 硬件設計的管理者。
Jony Ive 也不負眾望的完成了任務,幫助 iOS 7 實現了從 " 擬物化 " 到 " 扁平化 " 的重大飛躍,這一設計讓 iOS 刪繁就簡,成為后續 iOS 系統迭代的最低美學標準。
與此同時,Jony Ive 也開始謀劃起那個 10 年前的設想——用可穿戴設備把蘋果帶到個性化計算領域,其落地成果就是 Apple Watch。但也是在這一時期,Jony Ive 與庫克在理念上發生了沖突。

Apple Watch 設計圖紙,圖片來源:Core77
根據 Tripp Mickle 的描述,早先 Jony Ive 對于 Apple Watch 的定義是 " 時尚數碼產品 ",華爾街對蘋果的首款可穿戴產品開出了 4000 萬部的出貨量預期,但由于用戶對于其有限功能的抱怨,它的銷量不及預期一半。
庫克很快意識到了問題的所在,在接下來的產品迭代中,將 Apple Watch 的營銷重點從 " 時尚 " 轉為 " 健身 "。這一做法讓 Jony Ive 大失所望,他認為庫克這是在向華爾街做出妥協,并開始萌生退意。
不過,在此之前,Jony Ive 還想完成喬布斯的最后遺愿——修建 Apple Park。此后的幾年,Jony Ive 開始逐漸 " 退居二線 ",不再直接參與蘋果產品的設計。也是在這一時期,蘋果誕生了許多奇葩的設計:劉海屏、" 垃圾桶 "Mac Pro、凸起的攝像頭模組,這些被網友評為 " 能把喬布斯氣活 " 的設計似乎已經偏離了蘋果一貫尊崇的設計美學。
有人把蘋果創新上的不足歸咎于庫克,認為他奉行的 " 供應鏈至上 " 終將毀掉蘋果,但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在庫克加盟蘋果前,蘋果是什么狀態?
1997 年,在喬布斯接手蘋果時,蘋果的庫存是 61 天,這個數字對于一家消費電子廠商而言無疑是災難級的。而在喬布斯從康柏公司挖走庫克后,后者只用了半年的時間就把公司庫存從兩個月縮短至 6 天,甚至一度將 Mac 的庫存周期壓縮至 2 天。
如果不是庫克在蘋果面臨財務危機時,發揮著對上下游強大的掌控力,后續的 iPod、iPhone 這些革命性產品可能根本不會出現。
在 " 后喬布斯時代 ",庫克所扮演的角色是 " 供應鏈、庫存成本與流程管理 " 的領導者,這可能會讓蘋果從 " 設計導向 " 轉變為 " 市場導向 ",但庫克執掌下的蘋果卻成為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
喬布斯與庫克在管理方式上的差異,有些類似古代東西方在培養統治階層的區別:東方在儒家的影響下,信奉 " 哲人政治 ",意圖培養出 " 完美的統治者 "。而西方則更傾向于通過完善制度,讓 " 不那么聰明 " 的繼任者也可以維系社會的正常運轉。
庫克所做的,就是通過市場化運作重塑蘋果不斷造血的能力,而不是靠藝術家們的 " 靈光一閃 "。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天蘋果的設計團隊在分工上極為明確:工業設計由 Evans Hankey 領導,軟件設計由 Alan Dye 領導,COO Jeff Williams 統籌管理設計工作。這樣的分工可能無法讓蘋果在短時間內孕育出 " 類似 iPhone" 式的顛覆性設計,但卻可以保證蘋果產品迭代的高效運轉。

Jony Ive 最后一次參加發布會,圖片來源:9to5mac
只不過,在這個組織架構下,已經很難再找到屬于 Jony Ive 的位置。
當然,作為當今世界最偉大的設計師,Jony Ive 的傳奇故事不會因為與蘋果中斷合作而終止。可以預見的是,在接下來的時間里,Jony Ive 還會繼續在行業里,給 " 工業設計 " 界定更廣闊的方向。
寫在最后
在今年 5 月的一次采訪中,John Ive 給記者展示了自己平時隨身攜帶的 12 件物品,其中包括卷尺、鋼筆、量角器、千分尺,還有一個 Linn 的鈦合金唱臂。

誰會一直隨身攜帶黑膠唱片機的替換零件?John Ive 的隨身物品令許多讀者感到不解。
但其實 Jony Ive 本人與喬布斯一樣,都是狂熱的音樂發燒友,而且都是披頭士樂隊的粉絲。
在正式離職前,Jony Ive 邀請了設計團隊的同事一起觀看了電影 "Yesterday(昨日奇跡)",影片講述的是一個音樂人進入沒有披頭士的平行世界,你可以理解為 Jony Ive 對于過去歲月的懷念,也可以理解為 Jony Ive 借這部影片主旨表達的深層含義:
" 關于藝術與商業的永恒矛盾。"






川公網安備510124020010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