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關于智能手機市場變化的討論可以說層出不窮。比如前段時間,一篇關于 " 手機越來越貴,導致消費者不愛換機了 " 的內容,就曾引發(fā)外界的諸多關注。
就在數(shù)天前,又一篇 " 雄文 " 用洋洋灑灑幾千字論證 " 手機變貴 " 背后的市場競爭態(tài)勢。簡單來說,一句話總結就是," 貴的手機現(xiàn)在賣得太好、甚至是越來越好,所以大家都去投入更多的資源來爭奪這一市場,結果就導致產(chǎn)品成本大幅上漲。"

老實說,同樣的觀點我們三易生活其實在今年年初就已經(jīng)說過。不過在看了這篇內容后我們意識到,這里面其實還有更多值得深究的細節(jié)。
首先,我們不否認高端、特別是超高端機型如今已然成為了行業(yè)的熱門方向。特別是根據(jù)今年年初的一份市場預測數(shù)據(jù)顯示,到 2027 年," 頂級旗艦 " 機型很可能在市占率上會大幅超過 " 高端產(chǎn)品 "。而這,顯然是以往不能想象的。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 旗艦機賣得越來越好 " 的反面,其實也是入門級、中低端機型銷量的萎縮。那么入門級、中低端機型的銷量為什么會萎縮呢?從最基本的道理上來講,當然可以說原因是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以及用戶需求降低了。但進一步思考就不難發(fā)現(xiàn)," 沒需求 " 這三個字的背后,其實可能還隱藏著不小的信息量。
首先,現(xiàn)在的 " 入門級機型 " 與過去不一樣了
2008 年 9 月 23 日,在谷歌發(fā)布他們首款智能手機 G1 時,不只是開啟了屬于 Android 的時代,更重要的是也間接促成了后續(xù)智能手機產(chǎn)品的 " 核戰(zhàn) "。

畢竟在那之前,市面上雖然已有諸如塞班、Windows Mobile 這樣的智能手機生態(tài)。但一方面這些方案都相對封閉,許多廠商干脆許多年一點不升級處理器和系統(tǒng)版本,搞出了 " 科技以換殼為本 "。另一方面,塞班與 Windows Mobile 確實也沒出現(xiàn)什么特別要求性能的現(xiàn)象級 APP,用戶不會體驗到設備 " 不夠用 ",自然也就不會產(chǎn)生對于性能、對于新款處理器的迫切需求。
但 Android 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開放式的生態(tài)加上大尺寸的觸屏,極大鼓勵了手機廠商與開發(fā)者的創(chuàng)意。于是早在 Android 2.1 時代,一批早期的 "3D 大型手游 " 就已開始流行。

" 十核 " 的出現(xiàn)也是那個時代的象征之一
與軟件的興盛相對應,從 2009 年到 2014 年,Android 機型的主流 AP(應用處理器)、SoC 方案經(jīng)歷了一個超高速迭代的時期。從低頻單核到高頻單核、從單核到雙核、從雙核到四核、再從四核到八核,最后從 32 位到 64 位,這一切僅僅只花了 6 年時間。

當時旗艦機都會因為硬件更迭迅速落伍,更不要說入門產(chǎn)品了
于是這意味著在那段時間里,無論旗艦機還是入門機型的用戶,都需要以很高的頻率更新?lián)Q代。如果不換,常用軟件很快就會針對新的、性能成倍增長的硬件進行優(yōu)化,并拋棄 " 落伍 " 的老平臺,從而造成非常明顯的卡頓。
然而現(xiàn)在情況,就不太一樣了。一方面雖然現(xiàn)在每代旗艦 SoC 還是會有性能、架構的進步,但進步速度顯然已不像當初那么的 " 翻天覆地 "。但在另一方面來說,對于入門級平臺來說,它們的新舊差異和性能差距就更不像當初那么明顯了。如此一來,對于現(xiàn)在的 " 入門級機型 " 來說,相差一兩年的新款與老機,自然也就吸引不了太多消費者的 " 換機需求 " 了。

2020 年的入門級機型放到現(xiàn)在,也不會卡得沒法用
例如,天璣 920、驍龍 695 可能是現(xiàn)在 " 入門級機型 " 會選擇的平臺,但這是否意味著那些在這些平臺能跑得動的應用,在天璣 720、天璣 700,甚至驍龍 665 機型上就用不了了呢?顯然不是。
其次,軟件優(yōu)化還可能導致了 " 需求繭房 "
過去因為手機性能進步的速度特別快、硬件換代幅度特別大,所以無論入門機還是旗艦產(chǎn)品,一兩年不換新就必然會卡頓得難以忍受。
當然,這種卡頓的本質并不是設備老化、故障,而是因為新版應用會根據(jù)新硬件的性能標準來編寫。當新硬件的提升幅度特別迅速、且巨大的時候,新版應用在老設備上自然就表現(xiàn)為 " 性能不太夠用 " 了。
但問題在于,類似的情況如今難道就不存在了嗎?其實還是有的,只不過一部分應用對于老機型過于 " 聰明 " 的優(yōu)化,可能給消費者造成了一定的錯覺,進而導致了換機需求的下降。

舉個簡單的例子,此前我們在測試聯(lián)發(fā)科 " 十核 " 老機型時,就曾經(jīng)注意到《和平精英》這款游戲在部分老設備上,會顯示一個名為 " 超流暢 " 的畫面選項。但這個選項在如今的大多數(shù)主流機型上,都是看不到的。
換句話說,這就是為了照顧部分機型而生的選項。與此同時,大家在旗艦機上會看到諸如 " 極限 "、"90 幀 " 等選項,在這部分設備上則是會被隱藏起來。

如果大家有關注各大視頻網(wǎng)站的相關信息可能知道,現(xiàn)在幾家頭部視頻平臺對于高畫質內容的建設其實都挺積極。諸如杜比視界、HDR10、120Hz、4K,甚至 8K 清晰度之類的高畫質選項,頭部視頻平臺也已普遍進行了適配。

相同的視頻,在屏幕素質不佳的機型上 " 杜比視界 " 選項就會被自動隱藏
但是在實際使用中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視頻 APP 首先會識別手機型號,只有當它們認為手機配置 " 足夠 " 時,相應的 4K 清晰度、120Hz 高幀率、杜比視界 HDR 等選項,才會顯示出來以供選擇。如果配置達不到,相應的畫質選項則會被自動隱藏起來。
然而,入門級機型的用戶玩不玩游戲、看不看視頻呢?顯然不可能完全不玩、不看。但當這些游戲、視頻軟件 " 很聰明 " 地將手機可能不支持、帶不動、無法正常顯示的選項隱藏起來,不給用戶選擇的時候,其實就已經(jīng)構成了一種 " 信息繭房 "。

用頂級機型對比就能直觀看到入門級產(chǎn)品的屏幕有多差,但問題是很多用戶沒有機會對比
設想一下,如果這些游戲、視頻 APP 不去隱藏這些 " 高畫質 "、" 高幀率 " 選項,而是在偵測到機型不受支持(或性能不夠)后彈出提示 " 設備性能可能不夠,游戲會發(fā)生卡頓 ",或是 " 手機屏幕不支持 HDR 顯示,視頻色彩可能出錯 ",消費者會不會意識到應該要換機了?
軟件可以照顧老機型,但不應蒙蔽消費者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這也太不近人情了吧,如果這么搞,豈不是相當于直接打臉消費者,并告訴他 " 你的手機不太行 "?

PC 游戲可不會因為配置不行而給用戶 " 留面子 "
可問題在于,這種方式并不是我們三易生活臆想的,而是消費電子領域過去幾十年間的慣例。其中特別是在 PC 上,視頻網(wǎng)站可不會因為電腦 " 拖不動 " 就隱藏 4K 或 8K 分辨率的選項,3A 游戲也不會因為顯卡不支持就不顯示光線追蹤的設置。它們要么會給用戶選擇,然后讓你自己體驗到設備有多么無力;要么就會給你看到一個灰色的、不可選擇的選項,讓你知道有必要升級硬件來 " 解鎖 " 更好的體驗了。

不是所有人都會去關注評測,也不是所有人都會去店里試用
畢竟,那些每天會關注相關資訊、閱讀評測的發(fā)燒友、愛好者只是少數(shù)(比如正在讀這篇內容的你),對于大多數(shù)消費者來說,他們判斷自己該不該升級、更換硬件的依據(jù),說到底還是日常的(軟件)使用體驗。
請注意,我們并不是說軟件要故意讓老設備、入門級機型 " 帶不動 ",而是不應該通過隱藏高性能選項的方式,來故意讓部分用戶對他們的設備定位、性能水準做出錯誤的判斷。
如果用戶自己在體驗了高畫質但卡頓的游戲、或是高分辨率但掉幀的視頻后,理性判斷 " 自己依然不需要換機 ",顯然也沒有任何問題。可軟件開發(fā)者真的應該替用戶去做這個決定,以 " 優(yōu)化 " 之名將用戶置于了坐井觀天的局面中嗎?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caf7f8e9f092c981ebafd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24020010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