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伊姐(周桂伊) 小星
最近一期《DV 計劃》的嘉賓是黃覺。
那一晚,姜思達帶著 DV 去黃覺家里,兩個人還沒開始聊,先看到了在吃飯的麥子和女兒小棗。

之后,全程 1 小時 07 分鐘的錄制中,老婆麥子、女兒小棗、兒子小核桃并沒有參與聊天,但他們偶有出鏡。
看這期《DV 計劃》時,我總是不自覺被黃覺一家寥寥無幾的互動鏡頭吸引。
倒不是說那些互動多有趣多新奇,更多是一種好奇,好奇曾堅定不婚主義、且被大家稱為 " 浪子 " 的黃覺,他的家庭生活會是怎樣?他又是如何對待孩子?
雖然他也時常在微博分享著家庭,但視頻里互動怎么都要更直觀些。



《DV 計劃》里,姜思達到他家時,天已經黑了,小核桃和同學以及他們的家長去環球影城玩還沒回來。
麥子說:" 哥哥也不見外,跟人玩了一天。"
姜思達說:" 你們也放心,你們也不管。"

黃覺悠悠來了一句:" 早上都他們自己下來做早餐的。"

2020 年,他們一家參加《天天向上》。
那會兒,疫情剛起,全國居家,孩子們在家里上起了網課。而黃覺直接說,他們家把網課拒絕掉了。
" 這段時間別學習就玩,我覺得一輩子可能遇不上幾次一家人相依為命的體驗,沒必要管成績。"

同時,也不會阻止孩子玩手機、看 iPad。


這種完全放任自由的節奏,在當下無比卷的環境是難以想象的,但更難以想象的,是黃覺公開表達過的,對女兒的期待。
黃覺接受采訪曾說:" 希望女兒長大就是個 bitch。" 后來,他還把這段采訪截圖發在自己微博上。

道理誰都會說,但作為爸爸," 浪子 " 黃覺是不是真靠譜?還是就像大張偉調侃的 " 路見不平,繞道而行 "?
首先,我們要看看黃覺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DV 計劃》一開頭,姜思達說,他覺得黃覺是個玩商很高的人。演員毛曉慧也在采訪中說,黃覺是那種話不多但很有趣的人。
他總能給自己找樂子。

除了演員,細數黃覺的身份還有:平面模特、舞蹈家、攝影藝術家、奧斯卡評審、米粉店老板、曾經的酒吧老板、美鞋博主、DJ,還做起了 Vlog" 覺得 "。




(他給家人、給很多明星拍過照片,也給自己工作室的小姑娘們拍過一條 Vlog)
他做這么多,相比要把這些變成事業,更多是因為自己感興趣,或者喜歡。
比如:他不喝酒但和朋友開過酒吧,只是想有個和大家聚聚的地方;有很多鞋子會曬出來,但他也說不出哪雙鞋子是哪個型號;

不管是做 DJ,還是年輕時蹦迪,也只是因為他對音樂的喜歡。


只要是感興趣、想做的事情,他就會去嘗試。喜歡攝影,就相機不離身;喜歡上摩托,就和好友一起去跑環塔拉力賽;疫情后還開始做飯,雖然好幾個小時才能做一道菜,那也沒事兒,照樣邀請朋友來品嘗。
在接受《舒適 COMFORT》采訪時,他就明確表示過,自己不是個有遠大理想的人。
" 著眼于眼下,是我喜歡并樂意過的生活。"
而這些與他童年的經歷、父母的教育有關。
黃覺出生在廣西,從小父母對他的態度就是——
想要彈弓,他砍大樹杈子帶回家,媽媽不會說 " 不行,你把人家玻璃打壞怎么辦 ",而是咔咔咔咔,綁好一彈弓;打群架了,老師找父親談話,父親會請老師吃頓好的;中學早戀,帶女友曠課看電影,母親幫他寫病假條。
16 歲第一次拿到身份證,他 " 啪 " 往桌上一擺:" 我是公民了,我有權利在你面前抽煙。"
(內容來源于:《人物》)

他想要什么,家里都盡量滿足。這種 " 嬌寵 " 沒讓他變壞,反而讓他 " 能夠平衡自己的心態。
《人物》的記者問:" 那這個度該怎么把握呢?"
黃覺很誠懇:" 我就不是很了解了反正我就覺得,不能擰巴它就完了。"
在全民對抗內耗的時代,不能拎巴,我覺得是生活的最高目標。
長相帥氣、會唱歌、會跳舞,又帶點幽默的黃覺,可以說是娛樂圈里行走的魅力源。他的異性緣、身邊的桃花一直很好。
2004 年,他和徐靜蕾合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后,時常被拍到兩人外出的同框畫面。
隨后幾年,又陸續被曝無名指上戴著同款戒指、將秘密領證;直到 2009 年,傳出分手消息。

而另一位,周迅,和黃覺的淵源就更深了。
一次黃覺在北京街頭閑逛,與周迅 " 偶遇 "。那會兒,黃覺還在玩電子樂,周迅總帶朋友去看他演出,這么一來二去,兩人成了朋友。

2002 年,周迅推薦他出演《戀愛中的寶貝》,還獲得了第 5 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新演員提名,進了演藝圈。
從戲內演繹,到戲外情分,兩人的緋聞也鋪天蓋地而來。
直到后來,《射雕英雄傳》之后,周迅和李亞鵬戀愛公開,這才消停下來。
但事實上,我理解兩人的關系一直是 " 友達以上戀人未滿 ",是彌足珍貴的" 深交 ",而且這么多年來,一直沒變過。

周迅在《非常靜距離》里說,黃覺給了她最大的安全感。
" 不管發生任何事,他都會在我身邊。"

和她相處時的黃覺是什么樣的呢?
周迅寫的《自在人間》里,有一段對黃覺的采訪——
" 我就專門喜歡找她要那些貴而無用的東西。我提出要求,她就送。我想要的是自行車、耳機,我的耳機可能要五萬塊錢。她就特別絕望,說:" 把鏈接發過來。" 她從不拒絕。這個關系是怎么形成的,我也不知道。她是個可以讓我無所顧忌去撒這種嬌的人,我也不是買不起,我也有這個錢啊,但是,比如一個東西,你女朋友送,跟你自己買,不一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除了朋友、情侶、親人之外,還有很多種形式,好像沒有什么能確切地勾勒我們的這種關系,歸類不了。"

(《吐槽大會》里這還成了其中一個段子)
對于黃覺這樣的人,他非常坦蕩地面對了男性的 " 不專一性 ",從來沒有去掩蓋,他的世界觀里,緣分大概本來就是聚散不定,某個狀態下,甚至可以并存。
接受他這個人,跟他一起生活,就要接受他的世界觀。
這期的《DV 計劃》里有個細節,他拿自制的健康餐給姜思達、池子吃,很自然地聊到:" 里邊放的辣椒醬是初戀女友寄來的。"

黃覺 16 歲戀愛,現在他 48 歲了。
他對待感情和人的態度,正如他在接受《新京報 Fun 娛樂》的采訪時所說:
" 回想每一段情感關系中,我沒有做過不堪的事情,也沒有不能回首的人。就算有,也都會修復好,錯身而過一趟也不容易。我對恨、愛的表達,都沒那么極致。每一段情感,我都是無害的狀態,(情侶)不成,做朋友也挺好的。"
或許,這也是他過得很高興的原因吧。

再折回頭去看,當初他對女兒的祝愿:希望她長大就是個 bitch,我是這么理解的。
第一,黃覺希望自己的女兒自由。這么多年,他深深意識到,自由而不愧疚、不負重、自然地生活,是一個人最好的狀態。
他在教育上一直這么做的。
從小核桃和小棗很小的時候開始,他就努力把那種自由自在傳遞給他們。

在上學這件事上,最開始麥子想重壓式教育。
但,黃覺說:" 你想想你的童年,你愿意讓他們跟你相似還是不同。"

于是,居家學習期間,他們家給孩子的學習只安排了晚上幾個小時。
不過,這段時間里,麥子專門制定了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案,學習結束,其他時間就是玩、學藝術。


他們兩口子都會盡可能讓孩子去嘗試,去經歷,去做想做的事情。
比如:
制作動畫片《大象》時,麥子原本打算讓兒子小核桃配音,無奈當時兒子門牙掉了說話漏風,配音效果不好。遍尋配音演員無果后,女兒小棗主動請纓,麥子同意讓她試試。
沒想到,效果出乎意料地好,他們便定了小棗來配音,還給小棗發了工資。
" 不僅是為了讓小棗知道工作是需要自己爭取的,同時也讓小核桃知道,不努力工作就會離開。"

小棗喜歡打碟,就讓她站在椅子上,隨意去玩弄打碟機;

他們不阻止孩子們玩 iPad,可以隨意玩,但是有規矩:要下新的游戲,就得刪掉上一個游戲。

黃覺的態度是,嘗試和擁有過足夠多,反而不會特別渴望。

第二點,如果這種教育只落實在學習上,對女孩很多時候是無用的。
因為女生天然的患得患失感、責任感、對感情的依賴感、期待感,黃覺在經歷了那么多女性后他太懂了。
而他更懂得的是同類,他清楚知道,愛情這件事在男性群體是一個 " 偽概念 ",而道德層面的 " 專一 ",更加對抗著他們的基因——這就是他說的擰巴吧。
他在洞悉人性又知道不能對抗的前提下,唯一可以期待的,是女兒超脫這個游戲,別被世俗規則綁架,享受欲望,一開始就 " 破執 "。
談何容易?只有被愛得徹底的女孩,才能有揮霍愛的可能,而這種底氣,幾乎全部來自父母的托底和肯定。
黃覺打定了主意,從小棗誕生那一秒就給,這一點,他應該是從自己原生家庭學到的。
b 站最近有個很火的視頻《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里邊最打動我的那句——
" 這個世界上第一快樂的人,是不需要對別人負責的人,第二快樂的人,就是從不回頭看的人。"

這篇文章一點都不是 DISS 黃覺,相反我覺得父親對女兒這種教育態度,是真的境界,它建立在經濟基礎上,但太多有經濟基礎的人也做不到,說到底還是世界觀不一樣,認知不同。
如果我有女兒,我的確也希望,她成為那樣的人。
因為我沒有做到。
但我知道,那樣的人生,真的太好了。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dee6b8e9f0974ec67bfed






川公網安備510124020010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