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毛麗娜
編輯 | 李春暉
小長假就是成年人的寒暑假,懷舊經典就是童年的那頓肯德基,是劇變里的不變,紛擾里的熨帖。
當第 N 次重溫《我愛我家》的硬糖君,又一次看到賈圓圓又是逃課又是撒謊只為見張國榮一面,突然想到:如果阿榮還在,如今已經步入中年的賈圓圓,還會逃班去看阿榮的演唱會嗎?

《我愛我家》風靡上世紀 90 年代初,12 歲的賈圓圓就是改開后 80 一代的縮影。他們接觸港臺音樂,沉迷韓流日音,也曾被批判是 " 垮掉的一代 ",可以說是內娛的初代追星族。
長大成人,他們有人早已將往事塵封,只當是年少荒唐;也有人按部就班結婚生子,但偶爾買買愛豆周邊,懷念下青春歲月;還有人初心不改,仍能從追星中汲取快樂。
Karina 就是個依然奮戰在一線的 80 后追星族。偶像換了一茬又一茬,從哥哥姐姐到弟弟妹妹,最新喜歡的小愛豆比她小了整整 22 歲," 是我努努力能做她媽的年紀 "。
二十多年,Karina 經歷了內娛追星群體、追星方式的變化,也見證了飯圈從無到有。她說,如今追星越來越方便了,只是沒有以前快樂。
不過她還是會繼續追下去,因為 " 追星人永遠年輕,人生有多長,就追多久的星 "。
定格 17 歲
與多數默默關注愛豆、從不混飯圈的大齡追星族不一樣,我好像還和 17 歲一樣有著異乎尋常的分享欲。必須找到同好,追星的快樂才能圓滿。在找同好的過程中,也就經歷了內娛飯圈的從無到有。
90 年代到千禧年這段時間,我最開始追的是 spice girls,貝嫂那個組合;后來又在堂姐的影響下喜歡上了韓國男團 HOT。那時候明星不多,尤其像 HOT 這樣的青少年組合更是鳳毛麟角,不需要刻意去找什么飯圈,身邊的同學就是同好。

韓流剛入華時,電腦對于許多家庭還是奢侈品,我和同學們獲取歐巴最新消息的渠道就是各類娛樂雜志,大家最愛買的是《當代歌壇》和《偶像快遞》。前者涉及明星多,消息廣,后者以日韓為主,花邊多。
對小學生來說,這兩本雜志并不便宜,而且每個月都要買。我們都是幾個人湊錢買一本,看到自己喜歡的明星內頁和新聞就撕下來分掉。所以后來看到《請回答 1997》中程詩源和同學撕雜志那一幕時,我在電腦前哭出了聲。
千禧年后,家里給買了電腦,裝了網絡。撥號上網的網速雖然慢,卻還是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撥號上網會占用電話,只能趁大人不在偷偷摸摸看兩眼。逛最多的是粉絲論壇,同好們在那里分享歐巴最新動態、展示各類創作。也是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同人文。

不過那時太小了,比起看文更關心哥哥們的消息。為了能獲得一手消息,我也試過和海外粉絲通過郵件進行交流。零幾年的時候不是都有聊天室嘛,姐姐們會貼出來怎么登陸注冊海外聊天室的教程,就有機會認識一些韓飯。
語言不通也擋不住那種年少熱情,那時候我都是靠文曲星翻譯和蹩腳英文和韓飯發郵件溝通。對方是個住在首爾(當時還叫漢城)的女高中生,還跨國給我寄過明信片。只是隨著 HOT 解散,我們也就逐漸沒了聯系。
HOT 解散后,我有點處處留情的意思:追過一陣 Twins,也因為《騎士精神》喜歡上了蔡依林。在網上搜蔡依林新聞時,無意中點開一篇貼吧炮轟蔡依林抄襲濱崎步的帖子,莫名其妙就成了可瑞狗(濱崎步粉絲)。也是那個時候,貼吧成了我追星的新陣地。
回想起來,在貼吧追星可能是我學到最多技能的一段日子。十幾年前在貼吧從閃閃字開始學起的 PS 技能,直到現在還用得上。

Karina 以前做的簽名圖
在貼吧也交到了許多現在還有聯系的好朋友。那時候上中學,身邊同學要不鐵血二次元,要不埋頭學習。追星同好從身邊好友轉移到了網絡,我們不僅做簽名、閃閃字送給對方,我和上海的一個追星姐妹還互相給對方寄試卷,就為多熟悉點題型。
貼吧時代也是我最后一次和同齡人一起追星。2012 年 EXO 出道,我也再次投身韓流。剛回歸挺不適應的,一起追星的人都變成了妹妹。而且無論想不想做大佬,多少都要混混飯圈。
現在我已經接受了沒法和同齡人一起追星的現實。反正網絡是虛幻的,把自己塑造成 00 后不就行了嗎? 在網上,我就是永遠 17 歲的追星女高中生。
一路同行的人們
從 90 年代到現在,20 多年的追星生涯中,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追星圈子內部規則的變化。追星越來越方便了,但規矩也越來越多,甚至有種 " 飯圈內造神 " 的感覺。也正因如此,我經常會想念曾經那些姐姐們。
追 HOT 的時候,真沒有所謂大佬和小粉絲的區別。那時我作為小學生沒有任何產出能力,甚至不會吹彩虹屁。但那些已經上高中的姐姐飯并沒有看不起我們這些小學生,精通各種技術的粉絲也從不以 " 大大 " 自居。
大概因為當時都是第一次追星吧,無論是線下的同學,還是論壇上的姐姐們,大家想的都是怎樣表達自己對歐巴的愛,怎樣給其他同好分享更多歐巴的消息。沒人想靠這個賺錢,也沒人覺得我技能多我就高人一等。

當時的媒體對追星族比現在更疾言厲色,斷言我們在這些 " 頭發染得五顏六色的小流氓 " 影響下,人生遲早一塌糊涂,考不上大學找不到工作,只能淪為盲流。實際上,我知道的追星族不僅沒那么不堪,反倒是很多人因為追星打開了人生的更多可能。
比如赫赫藍姐姐,HOT 大熱 CP 佑猴寫手,她更廣為人知的筆名是藍淋。如果不追星,或許藍淋不會走上網文作家這條路;
我堂姐,也是帶我入坑 HOT 的人。她為了歐巴們自學韓語,畢業后進入某央企。面試官表示,就是看中了她英韓雙語的能力;
還有影子姐姐,因為追歐巴時和許多韓飯交流,有了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想法。她學的對外貿易,現在好像也進入了大跨國企業。tony 歐巴還和她半認真地提過,讓她去自己的公司做管理。這大概就是追星的頂點了吧。

初代追星族從事娛樂圈相關工作的并不多。我認識的那些姐姐們,有人在高校做老師,有人在企業任高管,也有人干個體戶。追星讓她們學會了更多技能,也給了她們走出去的勇氣。
現在的飯圈規則時常讓我感到迷惑。專門靠飯圈吃飯的人變多了,粉絲變得更虛榮," 愛 " 成了最不值一提的事情。雖然我也花錢,但我很不能理解那些動不動就要別人貼消費記錄,花錢不多或白嫖就不配喜歡的行為。

Karina 目前的新歡之一
飯圈的層級制度也越發鮮明,甚至還有所謂 " 前輩飯后輩飯 " 之說。可能是韓娛那套前后輩等級制度在內娛的映射吧。
而且挺奇怪的,初代團時其實沒有所謂 " 唯飯 "。大家都是團粉,只是有最喜歡的那一位。也可能是那時能喜歡的團就那么幾個,沒什么好爭的吧。現在團飯倒好像低人一等一樣。
現在追星很方便,上午的新物料下午就有翻譯,不用像過去那樣幾個人硬啃生肉,但粉絲群體也沒以前純粹了。可能就和 " 作業太少 " 一個原理,追星變得方便了,粉絲才有心思去折騰那些亂七八糟的 " 圈內規則 "。
萬物皆可追
外界提到粉絲,總會套用心理學上的 " 投射效應 " ——崇拜者將自我的某種夢想、欲望和缺憾投射到偶像身上。但以我個人的感覺,根本沒那么復雜,追星動機就倆字:快樂。
我是在小學四年級時追 Spice girls,那時候追她們的小學生不多,至少我身邊沒有,起因就是覺得寶貝辣妹 EMMA 的雙馬尾特別好看;追 HOT 也不是迷上了他們五顏六色的不羈造型,而是因為 Hope 真的很好聽。說實在的,我小時候還很嫌棄他們的殺馬特造型呢,好像西游記的妖怪。
追星二十多年,我從歐美友人追到港臺同胞,從日娛韓流追到內娛愛豆,只要能帶來快樂,就可以追一追。這種快樂既包括愛豆本人帶來的情緒價值,也有飯圈提供的附加價值。

追泰星的快樂大于內娛和韓國愛豆
所以,最快樂也是最讓我難忘的,還是在貼吧追星的日子。
那時貼吧還不是實名制,也沒那么多規矩,大家暢所欲言真開心。我最沉迷貼吧是在 2005-2007 年,當時好像也沒有什么亮眼的新星,所以貼吧追星以追古裝劇為主。雖然我那時在備戰高考,每天還是要花大量時間在《歡天喜地七仙女》貼吧里。
和現在的劇粉不太一樣,那時候我們很喜歡七仙女,但并不會把感情投注到演員身上。歡吧是當時最大的劇集類貼吧之一,發帖量極大。我在歡吧也交到了許多至今還有聯系的好朋友,家里還收藏著幾百封和當年吧友交流的信件。這些信我偶爾自己翻看一下都覺得好羞恥,是黑歷史,但不舍得扔,這也是青春的見證啊。

魔幻古裝劇是那個時代的貼吧流量擔當。現在不是有很多人不懂為什么《水月洞天》會有大量忠粉嗎?其實我也是劇粉,可能因為那種魔幻又百轉千回的劇情對小孩子特別有吸引力吧。而且當時貼吧的人年紀都差不多,與其說懷念那部劇,倒不如說懷念那段歲月。
說起交友,我覺得現在追星交友也在軍備競爭。以前貼吧追星,我給吧友送自己刻錄的劇集光盤,大家都很喜歡。她們也會做一些項鏈手串什么的給我,現在還在我家里收著。
到了微博追星時代,我認識的幾個粉絲,一出手就是互送什么菲拉格慕的鞋子、小香的彩妝套組。不得不說,現在的小妹妹可真有錢。
除了常規的歐美明星、日韓愛豆以及內娛偶像,我也追過一些奇怪的 " 星 ",比如中東土豪王子。
對土豪王子,算是很短暫地愛了一下。那段時間審美有點劍走偏鋒,覺得大胡子中東人特別帥,誤打誤撞認識了幾個同樣喜歡大胡子的,就在網上云追過一陣。

網紅王子哈曼丹
細究起來這也不算追星。我們幾個同好就是通過社交媒體和英文官網,獲得一些王子們的近況,插科打諢品評一番。放棄的原因也很簡單,沒勇氣去學那些中東話,光是照片的話,看多了也就沒意思了。
我也追過冷門項目的運動員。冷到什么程度呢,我感覺除了我和他家人朋友就沒人關注他賬號。這種沒法和別人討論的 " 星 " 都是速追速忘。對我來說,與同好交流是追星過程中最不能缺少的一環。
飯圈發展到現在確實有很多問題,但我覺得外界對粉絲還是太妖魔化了。追星二十多年,關于 " 追星帶歪青少年 " 的說法我也聽了二十多年。可我不也成為了有穩定工作、和睦家庭的 " 可靠的大人 " 嗎?
而且坦白講,我人生中有許多至暗時刻,都是靠著追星度過的。追星讓我有了許多朋友以及情緒宣泄的渠道,有些我不能對身邊人說的事情,反倒能和追星朋友暢所欲言。
所以我想,即使成為了大人,賈圓圓也會逃班去看阿榮吧。
閱讀往期熱文
▼
「娛樂硬糖」 現已入駐
今日頭條 | 百度百家 | 一點資訊/p>
貓眼電影丨騰訊新聞丨網易新聞
人民號 | 微博 | 觸電新聞 | 商業新知
虎嗅 | 鈦媒體 | 知乎 | 界面 | 趣頭條
21 CN 看薦 |U C 頭條 | 搜狐公眾平臺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3e5c2d8e9f0962df28631e






川公網安備510124020010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