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知道,動物需要氧氣才能生存。對如今的地球來說,21% 的大氣是氧氣,帶來了相當宜居的環境。然而,在地球歷史的大部分時間中,情況并非如此。
如果我們穿越回過去,前往大約 5 億年前,可能就需要隨身攜帶一個氧氣瓶。但科學家還不太確定大氣和海洋中,氧氣隨時間推移的絕對水平;也不確定是否是氧氣水平的上升,促進了動物生命的進化,又或者,兩者的關系可能是反過來的。這些問題引發了無數爭論,還有數十年的研究。
近日,一組研究團隊發現,地球大氣中的氧氣水平可能在 10 億年前發生著劇烈波動,從而可能創造了可以加速早期動物的發展和進化的條件。研究已于近日發表在《自然進展》上。
氧氣水平變化的三個階段
科學家目前認為,大氣氧氣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成三個階段。
首先是大約 24 億年前的大氧化事件,當時,氧氣首次出現在大氣中,地球從一個基本無氧的世界,變成了一顆充滿氧氣的星球。而第三階段則在約 4.2 億年前,也被稱為古生代氧化事件,大氣中的氧氣上升到了現代水平。
但科學家仍不確定的是,在這兩者之間的第二階段究竟發生了什么。這段時期被稱為新元古代,大約始于 10 億年前,持續了約 5 億年,在此期間,地球上出現了早期動物的生命形式。
此后,越來越多的數據似乎指向了一段復雜而迷人的氧氣歷史。因此,在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想知道,在新元古代,氧氣水平的變化有沒有什么特別之處,這可能在動物的早期進化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而氧氣水平是突然上升的,還是緩步增加的?
碳的同位素
為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一組研究團隊測量了淺海采樣的石灰巖中發現的不同形式的碳,也就是不同的碳的同位素。
碳有許多天然存在的同位素,也就是原子核中質子數量相同,而中子數量不同的形式,因此,各種同位素的大小和質量略有差異。
研究著重測量了碳 -12和碳 -13,它們都不會發生放射性衰變。簡單來說,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更喜歡使用輕的碳 -12,這會讓海水和后續在海底形成的巖石中富含碳 -13。
因此,當科學家在數百萬年甚至數十億年之后來分析這些巖石時,就可以根據兩者的比率,計算出數億年前存在的光合作用水平,并推斷出大氣氧氣的水平。
根據計算,他們已經得出了過去 15 億年來大氣氧氣水平的記錄,這告訴了我們,有多少氧氣會擴散到海洋中,從而支持早期海洋生物。這些發現為地球上氧氣水平的變化方式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結果表明,在新元古代,氧氣水平不是簡單地躍升,它的變化實際上要動態得多。而且從地質的時間尺度上而言,這種變化非常迅速。7.5 億年前,氧氣占大氣的約 12%,而后在短短幾千萬年里,它就已經下降到大約 0.3%,也就是 1% 都不到,接著在幾百萬年后再次上升。
也就是說,在早期動物生命形式出現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氧氣水平其實是在高與低之間震蕩,包含了早期動物生活的海洋環境含有豐富氧氣的時期,也有氧氣貧乏的時期。直到大約 4.5 億年前,植物在陸地上獲得了一席之地,情況才有了變化。
耐人尋味的結果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環境條件的變化,反而會帶來進化上的壓力,一些生命形式可能滅絕,而新的生命形式也可能出現。
氧氣水平高的時期擴大了所謂的 " 宜居空間 ",也就是說,部分海洋中氧氣水平高到了足以支持早期動物生命形式。 一些生態學理論已經提出,當宜居空間出現擴張或收縮時,有可能支持生物生命的多樣性的快速變化。
當氧氣水平下降時,一些生物要面對嚴重的環境壓力,這可能會驅動滅絕。而當富含氧氣的水域擴大時,新的空間則讓幸存者來到了生態中的主導地位。這些擴大的宜居空間將持續數百萬年,為生態系統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
他們同時提到,了解地球大氣氧氣的歷史,或許是一份有用的指南,可以作為我們尋找地外生命的起點。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4d57cf8e9f0957b10fd969






川公網安備510124020010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