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圈子里," 正經賣手機賺不到錢 " 一直是實體店店主們心照不宣的生意鐵律。據店主阿強回憶,前幾年只要在鎮上盤個鋪子,雇個店員,每天再蹲幾個 " 老實人 ",牌桌上麻將錢管購,家里頓頓都能吃上排骨。
可隨著手機行業步入低迷,阿強的神仙日子也成為了過去。去年,他辭掉了店員親自看店,今年 4 月,他關掉了鋪子轉行微商,曾經用來坑 " 老實人 " 的翻新機、官換機,現在也被擺在了明面上。
同樣身為前手機店主,李博比阿強精明了許多。2019 年,當手機消費疲軟之際,李博果斷地將門店重新裝修成電子煙店,過得風生水起。只是好景不長,隨著電子煙監管趨嚴,現在的李博也已勒緊褲腰帶,時刻跑在辦證的路上。
阿強與李博,僅僅是消費電子寒冬下具象的縮影,而賽道內,無論是終端廠商還是上游供應鏈,均在暴風雪的吹刮下足膚皸裂。
下游砍單,上游自救
iPhone 14 爆料滿天飛的當下,已經不會有人再記得蘋果上半年推出的 iPhone SE3。
蘋果作為去年手機賽道最大的贏家,在此之前,業界普遍認為其若是推出一款 5G 版本的廉價 iPhone,將很容易向下收割市場。
而蘋果也如預期般拿出 5G iPhone SE3,甚至不惜頂著全球通脹壓力壓低發售價,狙擊安卓中高端機型。殊不知,iPhone SE3 正式發售沒多久,供應鏈端就爆出產量削減 2000 萬的消息。
而砍單手機廠商遠不止蘋果一家,事實上,消費電子領域近一年來的信息流中,砍單的新聞就像是過去街頭巷尾的牛皮癬廣告般隨處可見。據郭明錤不久前透露,國內各大安卓手機品牌今年迄今已削減約 1.7 億部訂單,占 2022 年原出貨計劃的 20%。
通常,砍單意味著市場需求慢于終端廠商的預期,而各玩家紛紛下調預期,將清庫存提到更高優先級,則是對市場疲軟的直接反饋。而范圍如此之大的砍單潮,或許意味著手機消費市場步入存量之際,玩家們已然放棄了尋求增量的掙扎,轉由更為穩妥的打法保本謀生。
同樣的案例,PC 賽道有過之而無不及。近日,老牌 PC 廠商戴爾被曝出第三季度顯示器及筆電面板需求將下調 50%。值得注意的是,顯示器面板及筆電面板同 PC 終端產品高度綁定,這意味著戴爾幾乎是砍掉了 50% 的產品線。
手機砍單潮、戴爾大肆裁撤產品線的背后,是消費電子紅利時代衰退的必然。以 PC 為例,當下的 PC 無異于耐消品,幾乎只服務于體量有限的核心玩家、生產力剛需群體,抑或是每年畢業季的那批學生。
而隨著自知無法改變結構性問題的玩家們紛紛以砍單、清庫存等方式進行自我調節," 冷空氣 " 也由此被傳遞至上游供應鏈。
今年 7 月,全球第二大存儲芯片制造商 SK 海力士傳出擬削減資本支出的消息,縮減幅度為原有計劃的四分之一。上游供應鏈資本支出大頭在于產能擴張,SK 海力士此舉很有可能流露出減產的趨勢。
詭譎之處就在于,供應鏈企業往往簽有長約 " 護體 "。儲存芯片亦是消費電子產業的通用芯片之一,當下全球缺芯浪潮尚未完全解決,縱使 NVIDIA、AMD 等硬件巨頭也需就產能問題與各代工廠周旋,SK 海力士的減產未免顯得反常。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其對消費電子產業有著悲觀預期,通過放緩擴張步調提前緩解未來需求與供給錯配的風險。
同儲存芯片類似,面板產業也具備較強的周期性,而在面板周期弱化的當下,面板巨頭京東方也是動作頻頻。今年上半年,坊間傳出京東方遭三星砍單的消息,而同期,數款搭載京東方面板的白牌顯示器,紛紛以極具性價比的價格出現在了各大 3C 直播間里。
如果將清庫存視為京東方的 " 自救 ",那么轉型物聯網,則可以看作京東方從消費電子賽道的 " 逃離 "。今年以來,京東方不止一次聲明將朝向物聯網轉型,ToB/ToG 業務板塊亦被提到了更高的層面。而渴望逃離消費電子賽道的供應鏈企業,遠不止京東方一家。
以近日登陸科創版的 MCU 芯片企業中微半導為例,其計劃募資的 7.3 億元中,2.8 億元用于車規級芯片研發項目,1.3 億元用于物聯網 SoC 及模擬芯片領域,再排除用于補充現金流的 1.2 億元,留給消費電子的空間已被無限壓縮。
換言之,消費電子產業疲軟下滑的態勢下,新能源汽車、工業物聯網領域等板塊,已然成為供應鏈企業新的出口。而一旦 " 逃離 " 消費電子成為趨勢,賽道或將迎來更為嚴峻的寒冬。
步入 " 后爆款時代 "
除前述智能手機、PC、顯示器等剛需產品構成的主線之外,消費電子領域亦存在一條副線,即接連涌現的 " 爆款 " 賽道。
回顧近十年的爆款電子產品,從智能手環、TWS 耳機等手機生態相關產品,再到掃地機器人、電動平衡車智能化設備,以及盛極一時的電子煙,浪潮一波波襲來,不僅成就了立訊精密、石頭科技、霧芯科技等 " 明星企業 ",眾玩家的 " 模仿式創新 " 也使行業步入成熟。
以 TWS 耳機為例,在蘋果初代 AirPods 發布前,大眾語境里耳機往往只是作為手機、PC 配件般的存在,除專業人士與發燒友外,鮮有用戶會為動輒千元的產品買單,行業蛋糕總量有限。
可隨著 AirPods 成為爆款,華為、小米等新玩家紛紛入局,行業的天花板已然告破。據 Counterpoint Research 數據顯示,從 2016 年至 2020 年間,全球 TWS 耳機出貨量上陡增 25 倍,2020 年下半年更是掀起了 TWS 廠商上市潮。
這種由產品升維至行業的魔力無疑令人著迷,而隨著諸多由爆款發家的企業紛紛走入資本市場,消費電子亦在熱潮中被捧為 " 黃金賽道 "。
然而,近年來,消費電子領域出圈的產品似乎越來越少,此前一度被外界看好的 " 智能健身鏡 ",也在熱度消散后回歸小眾,反倒是潮玩、露營、飛盤、陸沖等與 " 智能 " 背離的產物火了起來。不禁讓人懷疑," 智能 " 重塑萬物的時代或許已然過去。
何以至此,或許同兩方面因素有關,一是爆款很難賺到錢,二是消費端的偏好轉變。
先說前者,小米生態鏈過去之所以能成為 " 爆款工廠 ",很大程度上源于突破行業原有價格面的極致性價比。以米家智能掃地機器人為例,彼時賽道內帶有路徑規劃功能的產品均價在 3000 元左右,部分海外品牌甚至高達 6000 元,在此背景下,小米僅售 1699 元的產品很快便接管了市場。
然而,縱使以性價比締造的爆款打法能夠在短期內提升市場占有率,賺得一波快錢,但從長期視角來看,一旦市場趨于飽和,缺乏溢價能力的產品便將成為桎梏,反而削弱盈利能力;倘若市場藍海廣闊,勢必會有玩家跟隨而來,而性價比向來不是護城河,很有可能陷入互相壓價的惡性循環。
基于此,那些所謂的 " 舊爆款 " 也不再有往日的高增長。以脫胎于小米生態鏈的石頭科技為例,2017 年至 2021 年,其營收雖保持著增長,但營收增速已然從 2017 年的 510.95% 滑落至去年的 28.84%。即便如此,該數據還是建立在石頭科技重注研發上抬溢價的基礎上,殊不知這五年間,有多少企業死在了締造爆款的路上。
另一方面,消費市場之所以愿意為爆款電子產品買單,除實打實的需求外,也離不開彼時大眾語境的 " 科技崇拜 "。在此之前,智能手機可謂顛覆了大眾對科技產品的認知,不少人更是將喬布斯奉為 " 科技之神 ",而智能手環、智能音箱等產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著大眾對于科技的期許。
" 我依稀記得當年開箱 iPhone 4 的感覺,那一瞬間手抖個不停,心臟狂跳,當晚更是激動得睡不著覺。在那之后,手機換了又換,卻再也沒有當初的感覺了。" 某知乎高贊回答如是寫道。換言之,用戶的這種感性訴求往往會被一次性滿足,初次購入后便會失去對產品本身的新鮮感,復購意愿銳減。
當下,無論是智能手環還是智能平衡車,均脫下了 " 爆款 " 的衣服,甚至就連市場需求一向穩健的 AirPods,上半年也傳出縮減千萬產量的消息。而 " 舊爆款 " 收縮,新爆款難出,消費電子產業的副線,恐將難以延續。
等待下一個春天
當下,無論是終端設備廠商還是上游供應鏈企業,所有蟄伏于寒冬里的消費電子玩家們,在奔赴新能源汽車等新賽道之余,也在等待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而所謂的 " 春天 ",在不同玩家眼里或許有著不同的面貌——手機廠商們盼望著折疊屏能帶領手機市場重回熱絡,上游供應鏈希望自身賽道早日擺脫弱周期,而電子煙品牌們期待的,或許只是監管態度放寬。
而相較于前述不同賽道的期許,AR/VR 產業則像是玩家們的共識。雖說 AR/VR 設備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鮮事,但在此之前,AR/VR 產品往往只服務于用戶 " 嘗鮮 " 的感性訴求。
從內容角度來看,縱使 VR 設備已推出數年,但在游戲領域真正配得上精品的作品僅有《半條命:Alyx》,Meta Oculus Quest 2 大肆宣發的《生化危機 4VR 版》,其原作實際上是 2004 年的產物,內容層面已然落后于時代。
而隨著元宇宙概念的突然爆發,作為硬件入口的 AR/VR 設備顯然被賦予了有別于過去的想象空間,儼然成為了 " 虛實相生 "、" 人格重生 " 的代名詞。Counterpoint 預測,擴展現實 ( XR ) 頭顯的出貨量預計將從 2021 年的 1100 萬臺增長到 2025 年的 1.05 億臺,增幅約為 10 倍。
在此背景下,騰訊、字節等互聯網玩家帶著熱錢涌入,消費電子端的供應鏈企業也紛紛摩拳擦掌,試圖承接需求。
早已入局 VR/AR 賽道的歌爾股份、藍思科技等企業不斷加大著相關領域的投入,而 TWS 出身的立訊精密,也在近日股東大會上表示 " 不會缺席 VR/AR 市場 "。由此可見,VR/AR 已然成為了消費電子賽道共同的期待。
然而,理想與現實間往往存在一定差距。近日,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公開表示,Meta 或將推遲 2024 年之后所有的 AR/VR 項目,并將今年出貨量下調 25-35%。消息一經傳出,歌爾股份市值蒸發百億。
這表示,縱使有著元宇宙及業界抱團產生的 " 安全感 " 加持,但消費電子能否通過 AR/VR 自救仍取決于彼時的市場需求,一度被寄予厚望,當下卻反響平平的折疊屏手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因此,沒人能回答所謂的春天是否會如約而至,畢竟答案揭曉前,真趨勢與偽潮流間從來沒有一條明確的分界線。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348db8e9f0918f82db00e






川公網安備510124020010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