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看似平平無奇的熱搜詞條迷惑了不少人——
肩膀內扣。

是字面意義上的肩膀內扣?
是也不是。
實際這條熱搜起因于,前陣子有人突然翻出了早年羅晉和導演探討處男和非處男的不同演法:
處男的身體重心在肩上,雙肩內扣
非處男身體重心在腰上,肩膀和背打開

隨后找來羅晉在《亂世佳人》和《X 女特工》的劇照,一對比還真像那么回事。

于是,一石瞬間激起千重浪。
這個 " 鑒別處男大法 " 一時成了網絡熱梗,先在男星身上炸開了鍋。
愛搞事的粉絲,決定先對自家愛豆下手。


回到生活中,一旦接受這個設定的網友,看到男性第一反應也會不自覺先檢查肩膀。
但你以為它是個健身話題吧,也沒錯。
因為實際上,肩膀內扣就只是個體態問題。

來源 | 微博 @運動康復陳老師
這也不過是羅晉早年的一種表演方式,為什么能如此發酵?
說白了,是人們苦 " 偽科學 " 久矣。
尤其是從青春期就活在各種惡意且無知的冒犯中的女性。

" 肩膀內扣鑒處男 " 的不脛而走,本質也可以看作是對各種流傳坊間、無依據的 " 鑒別處女 " 大法的報復。
當然,它有些粗暴、直球。
如果只停留在玩梗層面,不是真的 " 相信 ",其實就是 " 開個玩笑別較真 ",無傷大雅。
但,仔細想想,這么多年來,貴圈這類離大譜的偽科學言論還真不少。
輕則降智,重則傷身。
還真不是說笑而已。
不如今天就來好好盤一盤、鑒一鑒——
美容養生篇
作為 " 稀缺美貌 " 集中地,熒幕上明星們的光鮮亮麗,似乎總蒙著一層柔光濾鏡。
小至美妝美容,大到食補療養,他們的現身說法,多少自帶號召力。
但不講科學,胡編亂來的翻車案例也不在少數。
比如,圈內的 " 中醫迷 " 孫儷,就經常在網上分享自己的養生日常。
看節氣泡腳、初一十五吃素、盡量不吹空調 …… 看似對養生這門學問頗有研究。
但在越來越多雙眼睛的鑒別下,有些學問就經不起推敲了。
早年有一回,她一本正經地跟大伙兒分享自己從皮膚科醫生聽來的養生小 tips:
" 曬太陽前不能吃檸檬、橙子、胡蘿卜 …… 因為這些光敏性食物會引起光過敏 "。
" 如果出門前哐哐灌完一杯檸檬水,那完了,全吸收黑斑了 "。


乍一聽似乎很有道理,實際早就被辟過謠。
這些食物能否導致過敏反應?
除了取決于本身對日光過敏的個人體質,還得看食用量。
再具體些,你至少也得吃 300 個檸檬才會達到致敏效果。

來源 | 春雨醫生
而同樣被 " 專業人士 " 誤導過的,還有綺綺子。
在某節目中,張雨綺曾公開分享過她從一名老中醫那兒得來的祖傳秘方——
豬蹄敷臉。
嗯,是一顆有味道的美容安利。
而且還得嚴謹精確到,母豬的前左蹄。

至于為什么?
別問,問就是本人也不知道。

制作方法也很簡單粗暴。直接用鐵鍋慢燉,不加一滴水和佐料,生生熬成豬蹄膏涂在臉上就能達到提拉緊致的效果。
這類偽科學迷惑人的地方在于,有細節、夠具體,能唬得住人。
但縱使說得再頭頭是道,在科學面前,越神秘反而越顯得可笑。
當然,我承認單看肌膚狀態,綺綺子確實很有說服力。
豬蹄含有膠原蛋白也沒錯,可那是大分子啊喂!
難以被肌膚吸收不說,這玩意兒涂在臉上內味兒 …… 能好聞嗎?
再者,觀眾聽了自己在家制作,煮出來存放,各步驟衛生不一定達標。
敷在臉上,不就是細菌培養皿?
你看,連 " 專業人士 " 的安利都不可靠,那道聽途說、對真正的療效一知半解的就更不靠譜了。
比如,鐘麗緹的喝油排毒祛病法。
有一回,鐘麗緹興沖沖地在微博分享自己帶家人去泰國蘇梅島喝椰子油排毒的經歷。
還聲稱不僅可以把毒素排出體外,像糖尿病、高血壓、肝硬化這類疾病也可以通過這個排毒療程排出來。

結果沒過不久,這條微博就被丁香醫生轉發打臉。
實際上喝椰子油排毒并不科學,妄想靠它治病更是智商稅,只會白白花了冤枉錢。
況且,如果椰子油有用的話,要醫生干什么!

這類偽科學屬于夸大療效,可以算作輕信產品宣傳的結果。
但至少還是能入口的程度。
接下來看看畫風更詭異的養生方式。
《康熙來了》有一期養生專題,舞臺劇演員班杰就曾自曝,學偶像用緩解身心疲勞的 " 興奮劑 " ——
尿療法。

據描述,空腹時取中段尿液(這不就是準備送檢的尿嘛)飲用即可,清淡飲食時口感更佳。
???
如果讓尿再從身體里走個過場就能神清氣爽、恢復精神。
那萬金油和白花油一定表示不服。

巧的是," 展昭 " 何家勁也喝過尿。
好在這只是他年少無知做過的傻事,只喝過一次,就反應過來認清現實。
不過相較之下,即便沒喝出美容功效,能識破騙局及時止損已算清醒。

來源 | 中新網
何家勁通過喝尿摸索駐顏秘訣,而有的狠人,則靠吃蛔蟲減肥瘦身。
葉玉卿就曾為了保持身材吞蛔蟲,據說可以利用蛔蟲在肚子里吸收脂肪,以達到減肥的效果。
而且吃完食量大增,體重卻不會增加。

來源 |《我們 15 個》
張大大還爆料過某女星的智能蛔蟲減肥法。
原理相似,只不過跟常規的蛔蟲不同的地方在于,這款智能蛔蟲會聽著笛聲起舞,幫你吃掉胃里的食物。

有沒有效不知道,不過在胃里養一群聞笛起舞的蛔蟲,倒讓我想起了孫悟空鉆進鐵扇公主肚子里的畫面。
看完肚子隱隱作痛,還泛著惡心。

更不要說被各種轉發學習的什么 21 天減肥法。
每天一根黃瓜搭雞蛋暴瘦法。
姣好容貌、出挑身材是明星跨入娛樂圈的其中一張門票,如何美容和養生對素人而言也無疑有著天然的廣告效應。
因此更應該慎之又慎,而不是信口就來。
這些肉眼可見的不合理,多少暴露了明星們在變美路上交的智商稅和不遺余力。
信的跟著學的,失敗傷心還是小事,釀成傷身的結果,卻是要自己買單。
求子篇
在娛樂圈,尤其對于活躍度高的明星,生子話題也是媒體的關注重點。
由于職業性質特殊," 高齡晚育 " 在娛樂圈算普遍現象。
但有些明星的求子觀卻可謂離奇,把生物知識狠狠按在地上摩擦。
林志玲婚后有一回接受媒體采訪,透露自己備孕期間收到不少親友的 " 助孕禮包 "。
而要想達到助孕效果,這些禮物的擺放也大有講究。
據說要把嬰兒的紙尿布、抓周的東西、" 好孕棉 "(懷孕前最近一次月經用剩的衛生棉)放在枕頭底下,才能帶來 " 好孕 "。

來源 | 騰訊娛樂
如果說這類民俗只是表達一種求子心愿,圖個好意頭。
那更高階的說法,則不止于求子,還能決定性別。
最耳熟的,莫過于被全網來回吐槽過八百遍的林志穎 " 生子秘笈 " ——
動過土的金鏟子。
據 " 習俗記載 ":把它放床底有助于生子,放正面生男,放背面生女。

" 鏟子 = 產子 " 的諧音梗我還能理解。
但根據鏟子的朝向判斷性別,我是想破腳趾頭也想不出。
甚至有點好奇如果把鏟子立起來放,會生出個啥?
而在這門無奇不有的 " 求子學問 " 里,不止鏟子,驗孕棒也能測性別。
這一點,Melody 在《康熙來了》里就 " 科普 " 過。
如果夫妻在測出兩道杠的 24 小時內同房,生男孩的概率大。
過了 24 小時,生女孩的機率就偏高。

話說,真的很難讓人相信這是高材生 Melody 會說出口的話。
但如果你對明星的求子故事略有了解,便不難發現,有些明星的賣力程度遠遠超乎常人的想象。
除了最常見的燒香拜佛,不少明星還熱衷于嘗試各類民間 " 食療 " 偏方。
生猛程度令人瞠目結舌,甚至還會產生生理不適。
臺灣藝人林秀琴曾在節目中爆料小 S 為了求子吃壁虎干。
而自己的求子方式則是讓老公喝米酒就青蛙,生吞 18 只那種。
一打嗝,還有青蛙跳出來。

……
沒煮熟的青蛙都有寄生蟲,更何況生吞,那寄生蟲不得密集扎堆。
這是為了生子,打算放棄生命了嗎?
有的主動出擊以身犯險,有的則成了驚悚民間偏方的試驗品。
歌手張秀卿的婆婆就曾讓她喝下從已生六胎的鄰居那兒聽來的民俗偏方——
老鼠燉中藥。

效果嘛,自然是沒有。
不過想象著鍋底里的生物,倒是把喝的人和聽的人都惡心了個遍。

這還沒完,底下坐著的觀眾阿姨一聽也瞬間來了勁,熱心推薦她嘗試 " 鴨舌紅 " 和吃貓肉。
嚇得對求子秘方 PTSD 的張秀卿連忙擺手求饒。

在漫漫求子路上,風水大師也是不少明星的求助對象和安心之選。
為求旺子添丁,風水師教郭富城在床頭擺蕭。

來源 | 中國娛樂網
而想生男寶的傅娟,也曾在節目中自曝去算過卦。
如果想生男孩,就得對丈夫歐陽龍俯首稱臣,百依百順。
理由是自己的命格易生女孩,丈夫的命格易生男孩。

圖片來源 | 知乎 @颯讀
看下來其實不難發現,這類讓人聞風喪膽的偽科學民俗療法,多是急于求成之舉。
雖滿足了看客的獵奇心理,但拋開科學談 " 偏方 ",再急恐怕也無濟于事。
玄學篇
說到玄學,有些話術詭異得令人費解。
很多人不知道,演過 " 阿紫 " 的港星劉玉翠改了名,新名字叫劉喬方。
而在改名的官宣微博上,她還鼓勵大家多喊她的新名字。
因為 " 叫得越多,就會越吉利 "。

甚至現在直接把微博 id 改成了劉喬方。

眼熟吧?
這種心理暗示其實跟朋友圈轉發錦鯉是一個意思。
跟科學沾不上邊,利用的也只是人的心理作用。
再比如,王一博說過摩托車賽車很危險,所以業內有說法稱 " 頭盔不能放地上 ",因為寓意不好。

以及,經常爆出一些 " 封建劇組 " 的森嚴規矩,女性不能坐鏡頭箱等等。
不關于物品質量、或禮貌問題,大老爺們隨便坐,女性不能坐只因為——
會晦氣。
會 " 濕 " 焦。
會影響劇組拍攝。

來源 | 微博 @羅套套
玄學說法儼然成了墨守的規矩。
但說白了,這些忌諱要么是為了尋求一種心理安慰。
要么就直接是包裹著歧視的封建余孽。
而這,又和前一陣沸沸揚揚的 " 女人不許坐龍舟 " 的 " 傳統風俗 " 何其相似?
看到這,或許你也能隱約覺察到一點。
相信醫生的 " 科普 "、道聽途說的 " 偏方 "、不明所以的 " 玄學 ",不止明星,也是你和我都可能遇過的事。
在鏡頭前,明星的形象包裝得過于完美無瑕,難免失真。
偶爾露些無關緊要的破綻、出些無傷大雅的丑,甚至于說吹些哄人玩的牛,反而多了幾分無異于你我的生活氣。
它的離譜,可能是基于明星個人的文化水準。
又或者是人在不同地域的文化氛圍下,潛移默化中形成的。
比如很多臺灣藝人熱衷在綜藝里大講自己遇見 " 阿飄 " 的經歷。
講的、聽的往往都一本正經當真事。

詼諧些的結果,許是明星認識不足,為自己 " 人傻錢多 " 買單;
或是能夠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達到奪人眼球的一種綜藝效果。
嚴肅些的,可能是某一行業圈層的特定說法。
但,笑歸笑。
摻雜其中的有毒 " 科普 ",卻不得不警惕。
畢竟,所謂的 " 明星效應 ",也時有失靈。
眼看著明星代言接連翻車,最終吃虧的,往往還是盲目相信的自己。


不管是 " 偽科學 " 的制造者,還是搬運工。
公眾人物有言論自由,但也不能忘了身上背負的影響力。
既然享受著被追捧的狂熱,也得顧及被效仿的后果。
相比素人,明星們當然有更多的試錯成本。
但,規避不良的責任,卻理性比素人大。
對于明星的這些偽科學言論,我們大可以當作反面教材和飯余談資。
怕只怕,當 " 有毒的偽科學 " 被包裝和鼓吹成 " 科學 "。
事后明星們或許可以全身而退,當真的我們就不一定輸得起了。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e6e768e9f093158531194






川公網安備510124020010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