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 眼下,南方水稻已進入拔節孕穗的關鍵期。在江蘇句容一處基地,南京林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 " 木穗禾 " 創業團隊的同學們正對水稻進行科學施肥。" 實驗已進入了關鍵期,期待今年的成效比去年更好!" 團隊負責人、林產化工專業大二學生楊若菡說。

這是楊若菡第二次帶領團隊在這里進行肥料的田間實驗。2020 年,剛入大學的楊若菡被遴選到學院的 " 梁希班 ",在導師的帶領下,楊若菡和同學們慢慢揭開了專業的神秘 " 面紗 "。
在傳統農業生產中,大量投入化肥已經成為實現增產增收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與此同時,大部分肥料存在利用率低下、破壞土壤生態系統、危害人體健康等痛點,而緩釋技術的應用可在一定程度解決這個問題。團隊成員林雨竺介紹," 緩釋肥料的顆粒表面包裹著一層‘智能膜’,就好像是安裝了一個‘控肥’的鬧鐘,農作物什么時候該‘吃飯’了,就適量釋放出一些養分。"

團隊起初以稻桿為原材料制備這層 " 智能膜 "," 從秸稈中分離提取的木質素通過催化解聚、還原氨化,聚合得到的聚多巴胺具有強黏附作用,與化肥中活性基團結合自發螯合包裹鉀、鋅等金屬離子,還可與化肥發生化學鍵合主動捕獲化肥中的氮、磷元素,可提高肥料的養分利用效率并能顯著促進作物生長。" 團隊指導教師、南京林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顧曉利教授解釋道。
選擇價格相對低廉的制造材料,優化智能肥料的制備工藝是這項研究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稻桿中的木質素含量僅有 8% 左右,或許可以嘗試一下棉桿。" 楊若菡提議用棉桿代替稻桿。經過實驗,棉桿中的木質素含量約為 26%,是非常理想的原材料之一。
在學院領導、老師的鼓勵下,楊若菡和同學們一起組成了一個創業小分隊,還注冊成立了一家公司。通過合作,公司在新疆承包了 45 萬畝耕地,將收集來的棉桿作為原材料進行加工;又通過租賃助劑生產線,生產出可分別適用于谷、蔬、林、茶等不同品類的藥肥產品。

2021 年 5 月,楊若菡第一次帶著團隊的研發成果找到了學長——句容一家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技術負責人陳東方,對方被眼前這群二十歲不到的年輕人打動。就這樣,團隊獲得了第一次寶貴的田間實驗機會。
6 個月里,團隊分三段在水稻的分蘗期、孕穗期和齊穗期進行了產品的應用。每畝有效穗由使用前的 21 萬提高到 36 萬,產量由 725 千克每畝提高到 949 千克每畝,千粒重由 27 克提高到 32 克 …… 這張漂亮的 " 成績單 " 讓深耕農業生產一線 20 年的陳東方吃了一驚。" 化肥施用量減少了 40%-50%,收益卻增加了 5 萬余元,確實了不得。"
南京林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副書記、副院長陳養彬說," 我們致力于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并從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對創新創業的學生提供全周期貼心服務,鼓勵更多具備創業意愿與實踐能力的學生從‘聞花香’轉向‘嘗果實’,以青春力量釋放創業就業活力。"
實習生 徐珂 通訊員 方彥蘅 現代快報 + 記者 于露
(編輯 陳海靜)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60ee19e780bf92c001f3d






川公網安備510124020010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