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人煩透的互聯網現狀——
10 個熱搜,9 個詐騙。
影視宣發尤其災難區。
都知道白冰曾備受英皇熱捧,但在資源砸身時結婚了,于是,出現了這么個熱搜:
吃瓜群眾猛點進去 …… 原來是新劇《她們的名字》。
王曉晨被傳和某男星隱婚生子,熱搜來了:
點進去又是新劇《親愛的生命》。
于文文也被傳和某圈內大佬有私生子,熱搜安排:
嗯,相信你已經猜到了,是她的新劇《消失的孩子》。
一個個影視詞條宛如八卦雜志頭條。
現在宣發都這么劍走偏鋒,開始影射演員私生活啦?
影視作品越來越愛捆綁演員,宣發宛如流水線作業。
還沒拍完呢,預熱階段就開始帶演員名大面積曝光。
開機,先來一波:
逮著片場的雞毛蒜皮來一波:
出預告來一波:
等影視劇上了。
明星名 + 新劇造型、人設都來一波:


用 " 主演 XX 說 ……" 造句,來一波:
用抓馬劇情 + 明星名,假裝娛樂圈八卦,又來一波:
《流光之城》
《她們的名字》
吸睛手段越來越 low,觀眾看著越來越尷尬。
告別小作文更是常規操作了,角色殺青、領便當、大結局都得寫。

可憐了一些九漏魚明星,早早離開校園依然躲不過寫作文的命運。
捆綁明星已然成為了宣發環節的規定動作。
是特別有用嗎?
不見得。
19 年初,文藝片《天臺上》和《過春天》同日對決。
周冬雨是《天臺上》的出品人和主演,宣發完全圍繞這位當紅影后展開。什么遭偷窺、不會正常走路、" 本色出演 " 低智角色 …… 這些博眼球的字眼全用在演員本人身上。
只能說影后為了這片真的付出蠻多。

但這片最終被評價 " 空洞 ",豆瓣僅 5.7 分,甚至有觀眾在路演現場就忍不住對導演和主角怒罵:
我用失望和爛片作為給你們這個片子的評價
反觀 7.7 分口碑的《過春天》,都是叫不出名的新人演員,就連導演也是新人。
兩部片一開始的排片量很懸殊,《過春天》首日排片就比《陽臺上》少了近 5000 場,可在口碑發酵之下,前者累計票房一點點逆襲,最后幾乎是后者的三倍。
足以證明作品質量完虐明星效應。
有些捆綁明星的宣發不僅無效,更有拔草效果——
籌備 6 年耗資 3.6 億的《上海堡壘》,首映當日排片率高達 31.44%,票房僅 7677 萬元。
這部片以鹿晗為宣發賣點,結果大眾十分抵制鹿晗,因此不看電影,直接給差評。
于是就有導演滕華濤那個著名的回應:
用錯鹿晗
在 2015 年,宣發捆綁流量明星確實有一定宣發效果:管虎的《老炮兒》用了某峰某凡;周星馳和徐克的《西游 2》也用了某凡,宣傳效果貌似不錯,于是滕華濤在 2017 年開機時也決定用鹿晗。
但兩年后上映時,大眾對流量明星的反感度已經拉滿了,效果不再。
" 用錯演員 " 這句話頗有點甩鍋演員的意思,但說到底,把流量選角作為最大賭注的劇組才是問題所在。
明星和電影的票房、口碑從來都不是正相關。
況且近年明星頻繁塌房,一出事作品必受牽連,解綁都來不及。怎么還有那么多影視劇趕著拿自己往 " 定時炸彈 " 上捆?
明知故犯,是因為他們崇信 " 暴力宣發 "。
村頭一定要安一個大喇叭——轟炸!
不止片方,部分粉絲也很認同這種深度捆綁明星的宣發。


心態很好懂。
雖然不知道可不可行,但不用白不用——
萬一有用呢?
聽著挺符合邏輯的,問題卻在于。
影視作品是個集體作品,主演明星和宣發環節只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
劇組不管不顧地過度依賴明星效應,不把精力放在作品質量上,最終被罵爛片還好意思讓明星背鍋?
如果說票房是浴缸里的水,那么作品質量就是這個浴缸的塞子。
宣發前期再怎么賣力擰開水龍頭,一旦作品垮了,就等于同時掀開了塞子。
水從這頭流進來,又從那頭溜出去了。
或許有人要說了:
捆綁明星宣發,確實能大力出奇跡呀。
最近《明日戰記》不就靠主演的影響力漲了一波票房嗎?
就來聊聊這事。
這部號稱集齊了香港大牌明星的斥巨資制作,票房起碼得 12 億元才能回本,然而上映 10 天了,才勉強到 4 億。
" 好在 ",這片深度捆綁了古天樂。
他既是主演,是制片,更是投資人。
好在,這些年古仔圈內圈外有口皆碑。
坐擁多年來多部代表作,私生活干凈甚至多年熱心公益,優質偶像當之無愧;同時作為香港電影協會會長,我們甚至會把港片情懷也覆蓋在他身上。
這些點,公關稿怎么會放過?
" 大家快來幫古仔圓夢!你們再不看,古仔就要虧啦!"
某音上,他的個人賬號全是《明日戰記》的宣傳。
路演小視頻標題直接叫《這是我夢想了 10 年的電影夢,希望大家支持!》,視頻中,他傷感地表示:
做一個科幻片是非常困難的
要花很多錢很多時間 ……
我希望你們喜歡吧
希望你們能介紹給人家來看
不要讓我覺得
我自己是孤獨的一個人,真的

夠賣力了吧——
官方視頻號更賣力。
古天樂抹淚鏡頭安排!(后澄清沒哭,只是抹眼角)煽情文案安排!
這世界就是這么殘酷
努力 10 年就是沒有回報
別人只看到他表面有多開心
只有我知道他背后有多痛
痛,太痛了。
都到這份上了,宣發的意圖路人皆知,直接就幫片方喊出來:
你們欠古天樂一張電影片!
看片 = 支持古天樂。
一時間,大家紛紛站出來為古天樂發聲:

有人為沒看這部電影而道歉,有人奔走相告地呼吁,有人求上帝保佑 ……
還有人跑去找 " 姑姑 " 李若彤:
姑姑,楊過為了票房都快哭了 ,你還不去幫忙?
有人跑去劉德華短視頻賬號下刷留言:

還能怎么辦,劉德華很快錄制了視頻,表達支持。
不止華仔,圈內其他明星也友情宣傳了。
王寶強跑去影院現場喊 " 哥哥 ":
看了哥哥的電影 我覺得非常的爽

吳京也專門錄制視頻,表達了支持正能量。

這部電影的宣發不僅深度綁定古天樂以道德綁架粉絲,甚至借助古天樂在內娛的影響力綁架了他的社交圈。
看看大家接力棒一樣的發聲支持,乍一看都不像電影宣發了。
這明明就是宣揚人間真善美的 "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 " 的公益活動嘛。
終于,這一通折騰下來,效果顯著。
《明日戰記》以 5500 萬港幣票房,進入香港電影史華語片前十,內地票房更是沖上 6.61 億,位居 2022 年票房總榜第九。
這樣的宣發看似有效,卻是對明星的一次性消耗。
觀眾這次也許會 " 還債 " ——
即便一邊 " 還 " 一邊忍不住暗指,或明示作品不行。

還有下次。
我們便會直接無視、甚至反感這個明星了——
畢竟,我們再也不欠誰的電影票了。
倒是爛片對我們錢包和心靈成的傷害,誰來還?


作品不好看,就是不好看。
一時騙來的流量終究會引起長遠反噬,得不償失。
就如 " 含騰量 " 一詞,正是詐騙宣發現象衍生的魔幻詞匯。
開心麻花前幾年幾乎每部喜劇都捆綁沈騰去宣傳,實際上片里根本沒幾個沈騰的鏡頭,質量也是一部比一部差。
最終,大眾對一部部爛片的反感,累積成對整個開心麻花廠牌的不信任——
這波騙進來的票房,以后還是得自己買單。
一個個扎堆搞暴力宣發,村口的喇叭已夠多,聲音已夠雜了。
觀眾不僅脫敏了,還反感。
不如真誠一點。
從好作品本身 " 好在哪 " 出發。
當年 8.9 分的優質懸疑劇《白夜追兇》,宣發全程緊扣懸疑主題,先是在各大平臺埋引子:
" 千萬別去淘寶搜白夜追兇 "。
只要你敢去淘搜,就會立刻彈出潘粵明打來的視頻電話,嚇你一大跳后跟你安利一下劇情。
會參與的,都是好奇心旺盛的人,正是這劇的目標受眾。
而且即便只是路人,也能清晰 get 到這劇的賣點就是懸疑,有興趣就去看,也不會覺得被騙,看一半有心理落差。
這波劇宣精準、有力,再加上作品本身的硬實力,潘粵明不就憑這劇翻紅了嘛。
再看《地久天長》。
明明卡司里有流量明星王源,片方就是硬氣,宣發完全沒拿他來營銷。定檔發布會這么重要的宣發場合也沒他身影。
這部排片少且小眾的文藝片,只靠作品本身的硬核實力,讓 34.5 萬人在豆瓣打下了 8 分之高,還把王景春和詠梅送上柏林電影節影帝影后寶座。

只要作品夠好,浴缸的水塞子會被重新按回去,整個宣發流程會形成一個正向的、完整的閉環。
哪怕宣發不去擰水龍頭,都會有自來水不斷涌進來。
正如今年的《隱入塵煙》。
作為一部節奏緩慢的文藝片,部分影院經理起初對它并不看好,新聞甚至悲觀地報道 " 可能是一日游,有兩三萬票房不得了了 "。
作為全片唯一的明星,片方也沒逮著海清博眼球。
但只要它敢是一部好作品——
觀眾就敢用 " 傳統安利法 " 幫它宣傳,也為它爭下了一部好作品應得的曝光和尊重。
口口相傳、發朋友圈、發微博,甚至打電話給影院經理求排片,能想到的都安排上了。


上映兩個月了,確實反常規地逆盤而起,票房過億。
堪稱奇跡。
是,宣發確實對電影票房有很大影響。
要是電影不賣錢,圍繞這部作品付出辛勤勞動的人就很可憐,追夢失敗的人也很可憐。
但,這種苦果,觀眾沒有義務去承擔。
要阻止這種行業悲劇,得看清一個事實——
后端宣發再怎么欺騙大眾,根本無法改變前端制作差的本質。
脫離電影質量談宣發,就是個無恥笑話。
求求宣發們別再盲目捆綁明星,硬憋熱搜詞條了。
叫賣賺錢本無罪。
但——別想拿假冒偽劣商品來騙我的錢。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c60a08e9f096e1820131d






川公網安備510124020010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