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楊曉鶴
封面來源| 圖蟲創意
每年蘋果和華為的年度旗艦機首售期,都是 " 消費者興奮、經銷商沸騰 " 的日子。
因為黃牛能在消費鏈上賺錢的機會,就是在首售期那段供貨不足的一個月左右時間內。每年如果貨源充足,蘋果和華為的經銷商、黃牛賺走幾十萬不成問題。特殊情況甚至能賺兩年,比如華為 Mate 40 發布后一直被熱炒,現在有貨都能加價 1000 元賣掉。
但沒想到的是,2022 年的智能機旗艦擂臺賽頻出意外,讓很多想大賺一波的人,虧掉了眼鏡。
9 月 16 日是蘋果首售日,當天 "iPhone 14 破發 100 元 " 就登上熱搜。雖然前期基礎版難以加價是每年常態,但今年破發的速度還是出人意料。雖然,iPhone 14 Pro/Pro max 依舊需要加價,Tech 星球對比后發現,加價幅度也沒有往年高。
而華為的 Mate 50 首售日是 9 月 21 日,各大電商平臺及線下門店搶購十分火爆,線上平臺熱銷機型 10 秒內售罄,各種版本的型號均十分難搶購到,部分交了 200 元定金的消費者,也沒拿到貨。閑魚、店外黃牛等交易渠道,保時捷版本甚至加價了 1 萬元。但有行業人士分析認為,這主要是備貨不足造成的哄抬市場價格,不少貨還囤積在經銷商、黃牛手里。
而依照目前形勢來看,蘋果 iPhone 14 系列首批備貨比往年要多出很多,Tech 星球在北京三里屯旗艦店探訪發現,iPhone 14 基礎版已經可以隨時下單,前幾天在門店后門圍聚的黃牛已經不見蹤影。華為的 Mate 50 系列很多店都沒有貨,有黃牛失策地認為沒有 5G 的 Mate 50,應該不會像 Mate 40 那么具有長久熱度,也就沒有那么集中炒貨。
每年蘋果和華為手機化身理財產品的熱鬧景象,真的不復存在了嗎?

2022 年了,還加價買蘋果手機?
90 后互聯網從業者李文,在蘋果首售日拿到了 iPhone14 Pro max。
" 自己一直用的是 iPhone12,我今年是要換手機,朋友就很留心在幫搶購。" 李文告訴 Tech 星球,很幸運當天加價就拿到了貨。發布朋友圈后,也是成功秀了一波。但李文其實內心,沒有以前買到 iPhone 那種興奮了,畢竟 14 的包裝盒相比上代都沒什么大變化。
實際上,iPhone 14 今年根本就不用搶購,很多蘋果體驗店里,iphone 14 基本都可以提現貨。而且 iPhone 14 升級幅度比較小。" 如果是裝格調,肯定是選 Pro 系列,外觀上 Pro 3 個鏡頭,14 就 2 個鏡頭,區別還是很明顯;性價比角度看,14 基礎版也比不過降價的 iPhone 13 Pro。"
從消費者角度看是如此,而從黃牛角度看,只有哪款賺不賺錢。北京蘋果手機個體交易戶張強告訴 Tech 星球,自己早就預料到 iPhone14 會破發。" 第一不缺芯片,第二蘋果加大了產量,所以黃牛加價周期,從每年的半個月到一個月,直接縮短到了 2 天。"
從他自己操作的經驗看,如果當天收的貨,沒能及時轉手給消費者,當天就一定要賣給經銷商,否則虧損是一定的。
網上流傳的一張黃牛照片顯示,往年端著不愁賣的黃牛,今年愁眉苦臉地捂著臉。因為機器都是黃牛加價從消費者手中買到的,iPhone14 大概要加 200 元,14 Pro 大概要加 800 起,14 Pro Max 要加 1000 起。iPhone14 破發的速度,直接讓讓他們不得不低于官網原價,賠錢賣出。

這其中還有個規律,iPhone 14 越大的內存版本,破發的越多。不少黃牛虧損的型號,主要的就是 iPhone 14 256 和 512 內存的版本,一部手機虧三五百元是常態。而 Pro 和 Pro max 越大內存的版本,卻可以加價更多,還不愁銷路。
不僅 " 散兵 " 黃牛,很多渠道經營者也在加價售賣。數碼店連鎖品牌順電中,iPhone 14 Pro 和 14 Pro Max 加了 2000,頂配 1TB 甚至加了 3000 元。有消費者表示,都 2022 年了,還加價這么多買一部蘋果手機,并沒有那么值得,畢竟手上的 iPhone 13 Pro 也足夠用。
當然,iPhone14 Pro 和 Pro Max 也并非是絕佳的理財產品。目前蘋果官網顯示,iPhone14 Pro 即日下單,預計發貨時間為 5~6 周,而 iPhone14 Pro Max 則為 6~7 周,遠超去年 iPhone 13 Pro 系列平均 3~4 周的等待時間,創下蘋果歷史上最長 " 等待時間 "。
這也意味著,很多用戶得等到 10 月份和 11 月份,才能拿到手機。有網友認為,等一兩月才能拿到貨,蘋果也不支付消費者 1 萬多元的買單利息。
張強則表示,他們倒也不怕虧錢,畢竟如果是從官網訂的貨,賣不動還可以退貨。但他也承認,消費者確實更理性了,第一天找他買貨的人還挺多,后面幾天人數就下降不少。" 一時興起購買,為了理財的變少了。"

華為難成二級市場理財硬通貨
華為 Mate 50 剛剛開啟預售,行情也可窺一斑。
9 月 6 日發布當天后,華為線下體驗店中體驗 Mate 50 的消費者并不是很多。因此,不少人認為 Mate 50 沒有 5G,外觀設計相比上一代甚至有退步,應該不會大賣。但是,21 日首售日趕來提貨的人還是不少。
和蘋果手機的情況類似,華為這面也是越高端版本越吃香。
對標 iPhone 14 Pro Mmax 的華為 Mate 50 保時捷版本,雖然官方售價僅比前者低 500 元,但目前黃牛已經把價格定在了 2.3 萬元,超出原價 1 萬元,相比昨天熱搜 " 最高加價 8000 元 ",隔了一天又漲了 2000 元。
外加 Mate 50 這次采用了昆侖玻璃屏幕,這種屏幕材質官方宣稱耐摔性提升 10 倍,但需要加價 200 元,不少消費者也優先搶購這類屏幕的型號。不少經銷商將這款手機加價 1000 元出售。
9 月 22 日,Tech 星球探訪了北京多家華為體驗店,店內都沒有貨源,有銷售告訴 Tech 星球," 需要去找有貨源的門店。"

圖注:華為經銷店,Tech 星球攝影。
而這些所謂有貨源的店,大多不是華為的官方體驗店,所以售賣時存在很多不規范行為。普遍溢價銷售是常態,部分加盟店鋪怕消費者向華為舉報,則玩起前年 Mate 40 熱銷期間,經常出現的捆綁銷售套路。
捆綁銷售就是要求消費者購買手機時,附帶購買碎屏險或者耳機等物件。碎屏險一年 499 元,兩年 798 元。客觀來說,華為 Mate 系列換屏價格高達 1600 元,碎屏險還是比較劃算的選擇,但不買碎屏險,則不賣手機,就是在剝奪消費者選擇的權利。
在經銷商、黃牛看來,這次在蘋果身上虧的錢,能在華為身上賺回來。但也有行業人士認為,短期華為手機比蘋果行情熱,可能是特殊因素造成。首先,華為兩年沒發布 Mate 系列,確實有不少用戶到了要換手機的時間節點。其次,華為這次首批備貨不多,也造成首售期的 Mate50 供不應求 。
目前,微博上有爆料稱,華為首批備貨規模在 400 萬左右。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會少于此數據。21 日當天,包括官網和京東天貓在內的很多電商平臺,Mate50 基本是 10 秒內都被搶購光。
一位華為經銷商告訴 Tech 星球,Mate50 的備貨量應該遠少于同期 Mate 40。" 我們這個地級市,首批就給了 200 臺 Mate 50,比 Mate 40 時期少給了三分之一的貨。"
不知是華為對 4G 手機市場熱度難預估,還是昆侖玻璃量產爬坡難度大,從各種渠道感知看,Mate50 的首批備貨確實不夠多,甚至不少網友認為是 " 饑餓營銷 "。"(Mate50)真要像 iPhone 14 系列首發當天到那么多貨,搶他的黃牛們褲子都得賠沒 ",一位用戶在社交渠道表示。
與 Mate 40 5G 版本至今還在溢價銷售不同,不少人認為 Mate 50 的熱度也不會持續太久,核心還是 Mate 50 采用的是高通驍龍的芯片,并不再存芯片供應的問題,同時不是 5G 芯片。等后續一個月,手機產量上來,同時消費者對新品熱度下降,兩方面因素都會促使 Mate50 難以溢價銷售,也就難以成為理財產品,各級經銷商將會恢復常態銷售。

智能手機市場寒意襲來?
此前,Counterpoint 公布了 2022 年 Q2 國內手機市場銷量數據。
綜合看并不樂觀,2022 年 Q2 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降 14.2%,是近十年來單季度銷量最低。雖說消費者需求和購買力降低是主要因素,但上半年乏善可陳的智能機新品,確實也讓消費者提不起興趣。
市場關注的目光,都集中在下半年的蘋果 iPhone 14 和華為 Mate 50 身上。但二者也并未帶來預想中的顛覆式創新,很多迭代在消費者看來就是擠牙膏。
比如 iPhone 14 連續 3 代都沒換機型外觀,不少消費者已經視覺疲勞;發布會看起來很酷炫的靈動島功能,現實卻是微信和王者榮耀等很多主流軟件都不適配;iOS 16 除了耗電量提升,感知上沒有更多的亮眼功能。
經濟學家任澤平發微博稱:"iPhone 14 可能是蘋果帝國盛極而衰的標志。自從喬布斯去世后,一家再無創新和進取精神的企業開始吃老本,怪不得歷來不買成長股、不喜歡創新、只喜歡壟斷(護城河)的巴菲特重倉蘋果。"
蘋果會不會盛極而衰難下結論,但 iPhone 14 難成理財產品,卻是當下的現狀。回想 2014 年以前,中國大陸還不是蘋果的首發區,那時候搶購蘋果手機需要 1 萬元多。2020 年起,電商平臺又掀起一波整治港版、美版蘋果手機的行動,進一步壓縮了經銷商、黃牛盈利的渠道。
這就造成現在很多黃牛,都是和消費者一樣,同樣是在官網搶購,或者從首批搶到貨的消費者手中加價購買。而如今蘋果產能充足,預售制度完善,很多消費者就會更加理性,并不會對溢價的 iPhone 14 太感冒。
華為手機也是如此,此前華為終端 BG CEO 余承東回顧各代旗艦產品時說,第一代 Mate 開啟了大屏大電池時代,Mate7 一機難求,Mate40 系列更是成為了 " 理財產品 "。
如今,Mate 50 首售日一機難求,他在微博特意強調會增產:" 非常感謝大家對 Mate 50 系列的喜愛與支持!我們會抓緊生產,保障產品供應,讓更多消費者用上強大的 Mate 50 系列手機。"
這也意味著,Mate 50 并不會像 Mate 40 那樣,因為芯片緣故產量有限。
而量產上來的 Mate 50,最關鍵的難點是在明年。屆時小米、OV 將會發布新一代旗艦機,時間差是這些廠商的錯位優勢。消費者在用新一代旗艦機,對比華為 Mate 50 的 4G 手機,也許屆時 Mate50 的新品就會很難溢價,二手產品保值能力就很難說。
畢竟 Mate 40 能夠成為理財產品,有一個很重要因素是麒麟 9000 芯片確實不錯,同期驍龍 3 代芯片都因為功耗控制不好,被稱為 " 火龍 " 芯片。如今,華為與眾多安卓旗艦機,同樣采用驍龍芯片 ,鴻蒙系統和產品設計優勢,成為剩下為數不多的亮點。
曾經搶購蘋果和華為手機也能賺大錢的理財神話,估計也很難再現了。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c773c8e9f0948ed0c4bc8






川公網安備510124020010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