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印象里的李宇春,真誠,也有些社恐。
自我意識強,也難以走進她內(nèi)心。
但在最近一檔訪談節(jié)目《我的青銅時代 2》里,社恐李宇春,卻難得敞開了心扉。
因為她遇上的,是陳曉楠。
國內(nèi)最擅長跟普通人聊天的訪談主持人。
這是一期很舒適的訪談。
在訪談中,李宇春聊到生命無常時,透露自己檢查出強直性脊柱炎。
病發(fā)的時候,身體出現(xiàn)一種石化的感覺,沒有辦法躺住,也就沒辦法睡覺。

這么私人的話題,以前從沒聽李宇春講起。
是陳曉楠給李宇春營造了安全的環(huán)境,她才可以 " 傾心暢言 "(李宇春原話)。
傾聽、共情、代入。

理解、共鳴、微笑回饋。

因一個誤解,大笑。

聊到最后,兩人已經(jīng)不像采訪者與受訪者,倒像兩個朋友在聊天。
整期節(jié)目也不像訪談,像李宇春內(nèi)心時刻的一出電影。
觀眾看到巨星走下舞臺,褪下禮服,與人一直聊到天色漸晚。
或許回到家,已記不起節(jié)目里說了什么,只留下無常和悵惘——
卻恰是訪談帶給人的感覺。

因為沒什么目的性,這反而成了整季最好的一期。
相比善于敲碎名人假面的易立競,喜歡叩問意義的許知遠。
陳曉楠似乎溫和得沒什么記憶點。
可她卻是最能通過和普通人的對話,觸及到他們的內(nèi)心,揭開現(xiàn)實的真面目的訪談主持人。
就像碰上不把自己當明星的李宇春。
巨星標簽下的普通人面孔,只有她能觸碰到。
只要看過《和陌生人說話》就能發(fā)現(xiàn),陳曉楠很善于捕捉普通人身上不可思議的瞬間。
但,首先對方得把自己當普通人。
李宇春節(jié)目里說,她內(nèi)心認同自己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
應(yīng)對這種 " 普通 ",她固執(zhí)地一直走機場的普通通道。
這樣有一天人群散去,她依然可以從容地走普通通道。

她還提到一件往事。
2013 年排練《如夢之夢》期間,同組的演員買了一碗麻辣燙給她。
這種日常小事,平凡到幾乎可以忽略。
卻讓李宇春記了很久,她甚至用了一個很大的詞——關(guān)懷,來形容那件事帶給她的感覺。
就是有人 " 平等 " 地對待她了,讓當時沒有生活、沒有交流的李宇春,感受到 " 活氣 "。
陳曉楠也捕捉到對方想要掙脫 " 李宇春 " 這個符號,離普通更近一點的意愿。
適時給她遞話,幫助她串聯(lián)思維。

這期訪談之所以優(yōu)秀的原因正在于此——
李宇春信任陳曉楠,愿意讓她走進內(nèi)心,陳曉楠能包容、理解受訪者身上的特殊性。
她們彼此建立起平等、真實、有效的對話空間,讓觀眾很舒服。

可一旦嘉賓拒絕讓陳曉楠進入,場面就很尷尬。
比如李誕那期。
兩人的對話,是可以讓觀眾崩潰的程度,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李誕爆紅后,很多朋友不可能像從前那樣相處了。
陳曉楠問他,為什么可以這么坦然地接受變動,這種接受狀態(tài)來自哪里?
李誕回答:可能跟你的成長有關(guān)系,各人有各人的修行。

陳曉楠后來又問他,有沒有牽扯到底線的時候。
李誕回答:那你肯定有各種各種的底線,就是人家不在乎你的底線,這世界不在乎吧啦吧啦……

一個問得莫名其妙,一個答得模模糊糊,讓觀眾一頭霧水。
陳曉楠也收獲彈幕 " 尬聊 "" 太彪 "" 深度不夠 "" 非要聊嘉賓不想聊的話題 "" 不如許知遠 " 的質(zhì)疑。

其實并非陳曉楠采訪功底不行,或者準備不足,是李誕并不想讓人解開他內(nèi)心。
他身在娛樂圈這個江湖,有很多被動因素,不敢說,沒辦法分享。
這一點,對比李誕早前的脫口秀有多敢說就知道了。

來源|《脫口秀大會》,李誕吐槽陳歐
如今的他,更想用忙碌填補意義,用嘻嘻哈哈消解荒誕,拒絕讓別人關(guān)照內(nèi)心,只能聊些陳曉楠把握不住的抽象的東西。
或許對李誕來說,他寧愿在酒館跟許知遠胡扯,也不想在咖啡店跟陳曉楠談心。

這一季的《青銅時代》,就在這樣忽好忽壞的狀態(tài)中結(jié)束。
雖然有成功做出《冷暖人生》《和陌生人說話》的陳曉楠坐鎮(zhèn),但最終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不倫不類,風(fēng)格模糊。
是以采訪普通人見長的陳曉楠,不適合名人訪談嗎?
并不是,而是當采訪對象是明星時,陳曉楠十分挑人——
換句話說,明星得具備兩個特質(zhì),一得丟掉包袱,把自己當會兒普通人,二愿意聊點心里話。
比如《青銅時代》第一季羅翔懺悔、陳佩斯落淚。


陳曉楠無疑是個獨特的采訪者。
她很多訪談能讓人記住,是因為她確實能打開別人的內(nèi)心,激發(fā)出受訪者內(nèi)心的洶涌。
然而,過于個人化的風(fēng)格,反過來也會局限了她。
訪談主持人,大多有自己獨特的殺手锏。
那陳曉楠的殺手锏,她這種強烈的個人風(fēng)格,又是如何形成的?
這還得從她在中東當戰(zhàn)地記者的經(jīng)歷開始說起。

2004 年 2 月,陳曉楠在伊朗德黑蘭采訪
2000 年初,陳曉楠還在鳳凰衛(wèi)視主持《鳳凰早班車》。
還好她住得離公司近,可以 5 分鐘之內(nèi)沖回公司。
當她把耳機插到耳朵里時,就聽見導(dǎo)播說還剩 30 秒鐘,來不及化妝的她,在主播臺上下意識地說:
" 對不起,我沒有化妝,請大家原諒,因為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一件很大的事…… "

這番后來被陳曉楠稱之為 " 弱智 " 的話,竟成了電視突發(fā)新聞的經(jīng)典開場。
36 個小時無廣告的 "9 · 11 事件 " 全程直播,也讓鳳凰衛(wèi)視一戰(zhàn)成名。
之后,陳曉楠被派到了伊拉克,做戰(zhàn)地記者。
在巴格達,陳曉楠采訪了一個老教授,他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書都賣了,因為買不起日用品。
街上的小孩,大罵 " 美國人都是撒旦 ",還說要跟他們抗爭到底。
后來在黎巴嫩,陳曉楠看到一個老頭,在空蕩蕩的酒店,一直不停地彈鋼琴,那場景特別像《卡薩布蘭卡》。
陳曉楠產(chǎn)生了一種強烈的,想要了解這些人的欲望。
她想知道,當災(zāi)禍降臨,壓在每一個生命個體身上的究竟是什么。
于是從戰(zhàn)地歸來的陳曉楠,跟臺里說想做一個關(guān)于 " 人 " 的非虛構(gòu)欄目。
臺里很快就同意了,并幫忙取名為《冷暖人生》。

這檔節(jié)目采訪了很多藏在社會褶皺里的弱勢、邊緣、爭議性人物。
《老 " 同志 " 的一生》那一期里。
陳曉楠采訪了一位老 " 同志 ",他的一生記錄了國內(nèi) 60 年來對待 " 同志 " 群體的歷史。
青年時期過著撕裂的生活,白天是受人尊敬的優(yōu)秀教師,晚上是地下公園里的 " 巴黎小姐 "。
后被舉報丟掉工作,緊接著勞教、入獄,出獄后做小商販賣旅游地圖,現(xiàn)在靠低保生活。
他將過去形容為備受歧視的嚴冬,現(xiàn)在是可以當街擁抱的暖冬,他說 " 慢慢春天會來的 "。

在《娃娃》那一期探訪了一個隱秘小眾的群體——娃友。
這個群體熱衷給硅膠娃娃梳妝打扮,照顧它們的 " 生活起居 ",還帶它們外出拍照。

片中的一位 " 娃友 ",在 2015 年花一萬五,買了一個身高 1 米 45,體重 24 公斤的 " 冷美人 "。
他覺得太小了,就把它當 " 女兒 " 養(yǎng),取名小櫻,喜歡按學(xué)生模樣打扮它,會買兩張電影票,帶 " 女兒 " 去看電影。

他覺得 " 養(yǎng)娃 " 的意義,就是被需要。
你可以通過照顧它,打扮它,找到一點事做,獲得價值感。

《冷暖人生》里記錄的很多人和事就和上面兩個事例一樣,隱秘且不為人知。
他們中有越南新娘、越戰(zhàn)老兵、入殮師、失獨者、知青以及求愛不成反遭毀容的女孩等等。
而當你聽多了他們的故事,也就沒辦法用簡單的好壞、愛憎等單一的道德標準去評判一個人。
因為歷史太無常,人性太復(fù)雜了。
尤其當你看過太多人間冷暖,自然對人會產(chǎn)生悲憫心和包容心。
所以陳曉楠在《和陌生人說話里》里無論面對曾 pua 過多名女孩的 " 施暴者 ",還是太孤獨想找女伴卻不愿意結(jié)婚的老人。
都會用不獵奇、不審判的態(tài)度平等地對待他們。

來源|《和陌生人說話》
可以說,陳曉楠與她的節(jié)目互相成就。
做節(jié)目讓她認識了廣闊的世界和復(fù)雜的人性。
她在采訪小人物或灰色人物時,共情力強、平視、耐心、善于傾聽的特質(zhì),也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
而且,采訪普通人還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勢,就是他們愿意分享,渴望在這個世上留下點什么。
這一點,陳曉楠曾從一個叫 " 勞斯萊斯 " 的人,以及一位性工作者身上窺見過。
這位叫 " 勞斯萊斯 " 的人,是陳曉楠十幾年前的采訪對象。
那時勞斯萊斯在深圳打工,住在 " 十元店 " 里,就是一個鋪位 10 元一天的店。
被叫勞斯萊斯,是因為他擁有一輛自行車,每天叮叮鈴鈴地來回,人們說你闊氣啊,每天開著勞斯萊斯啊。
他相信自己能發(fā)財,但在十元店住了 10 年也沒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陳曉楠將他的故事剪成 30 分鐘的片子,也播完了。
忽然有一天這個人走進她的辦公室,陳曉楠當時大腦一片空白,不知道為什么要找她。

來源|《星空演講》
勞斯萊斯拿出一個紅色小本,想讓陳曉楠寫一句鼓勵的話給他,什么話都行。
因為他又失業(yè)了。
陳曉楠寫完之后,這個人拿著本兒就消失在茫茫人海。
后來陳曉楠采訪了成百上千個人,再去回想這件事,發(fā)覺勞斯萊斯遞給她的紅色小本,其實是一份 " 孤獨 "。
因緣巧合之下,陳曉楠成了跟他們搭建起某種連接的少數(shù)人。
甚至是唯一的人。
對他們來說,陳曉楠不是記者,而是那個唯一愿意坐下來聽一聽他們說什么的人。

這些人大多籍籍無名,從鄉(xiāng)村來到大城市打工,背負著家人的期待,同時帶著莫可名狀的苦悶。
他們渴望訴說,卻無人傾聽;走在街上,更無人在意。
比如《冷暖人生》曾做過一期 " 灰姑娘 " 的話題。
所謂 " 灰姑娘 ",就是在城市從事著灰色職業(yè)的人,具體點說,性工作者。
她們曾經(jīng)也像灰姑娘一樣抱著尋找 " 水晶鞋 " 的念頭來到南方淘金,最后主動選擇下海,年老色衰后甚至去偷、去搶。
但她們一點也不覺得罪惡和羞恥,這讓陳曉楠很意外。
這位叫小紅的姑娘跟她說——
或許在你們有學(xué)問的人看來這是不可理喻的,但對我們這些一無所有的、底層的人來說,能找到錢就是最棒的。

當生活只剩下 " 活著 " 這一需求時,是沒辦法單純用道德去審判她們的。
" 灰姑娘 " 這期話題,也被放在了《鏘鏘三人行》上討論,竇文濤、許子?xùn)|、陳曉楠恰好各自代表了社會上對灰色人物認知的復(fù)雜性。
許子?xùn)|扮演的正是那個正義使者,譴責(zé)這些姑娘的行為,批評這個行業(yè)管制混亂。
陳曉楠親自跟她們聊過,想法更復(fù)雜一些。
比如這些姑娘身上有時代烙印,當時到南方淘金是時代風(fēng)潮。
這些姑娘原本就有丈夫,只是丈夫在家里做飯,讓妻子出去 " 上班 "。
這些姑娘并非全然沒有羞恥心,小紅說在街上 " 找錢 "(找客戶)時,碰見過自己兒子。
回到家一點也不敢教育兒子,她覺得自己不配。

來源|《鏘鏘三人行》
陳曉楠還感覺到,她們有種強烈的,想要在這世間留下痕跡的念頭。
她們在拍攝時全臉出鏡,不打碼也不遮掩。
有個叫小玉的姑娘說,她可能活不了幾年了,想留下點什么,希望別人不要走她這條路。
小紅也覺得她這一輩子這么過了,一點聲響都沒有,滿肚子的感慨不知道向誰說去。
她們都不愿意就這么無聲地走掉。
而陳曉楠,成了唯一能幫她們記錄點什么的人。
就像竇文濤說的那樣——
當你多了解一些別人的故事,就知道對方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就不會在評價的時候把人當物品看。

來源|《鏘鏘三人行》
唯有接觸到更廣闊的人群,了解到她們每個人的生存條件與心理狀態(tài),才會產(chǎn)生出一種對個體的理解與關(guān)愛。
就像看過陳曉楠《和陌生人說話》中的一期《我給盲人放電影》,就會對盲人有具象的認識。
這一期的主人公,因一次偶然的機會,給一位盲人講電影《終結(jié)者》,這位盲人聽完后的反應(yīng)震住他了——
鼻頭上和腦門上都是豆大的汗珠(因聽懂而緊張),手跟水洗似地把他抱起來轉(zhuǎn),說 " 這是我三十年以來最幸福的一天 "。
這時候他才知道盲人是能看電影的,此后為盲人義務(wù)講了 12 年電影。

來源|《和陌生人說話》
陳曉楠也是在采訪過很多農(nóng)村家庭后,才感知到從馬路上走來的工人,不是城市符號,而是一個個孩子的父親。
小人物或邊緣人物從來不是符號,也不是借以表現(xiàn)圣母心的工具,而是有真實困境和苦悶的,具體的個人。
陳曉楠一直做的便是這樣一個搭建的工作——
把這些具體可感的人帶到大眾面前,讓大家知道。
無窮的遠方,和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guān)。
這是她作為記者的使命。
也是她的訪談節(jié)目,最有價值的地方。
面對明星,陳曉楠的個人風(fēng)格并不能使其做出充滿爭議、話題與熱度的節(jié)目。
然而,比起明星。
普通人顯然更需要這樣的記者。


普通人比明星更需要陳曉楠
↘↘↘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55440b8e9f0956e27c9671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2402001058號